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初中生物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

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

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

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3.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

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

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㈠导入新课:
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

营养物质?
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

提出问题:
⑴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⑵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吸收?
⑶ 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㈡活动探究:
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微观
提示学生注意皱襞是怎样排列的?
出示问题:
小肠的环形皱襞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明: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思考问题:绒毛有什么作用?(教师图示绒毛在皱襞上的排布,引导学生分析)
七年级生物教案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
㈢实际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
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
2、解释分析便秘的原因。

3、喝酒为什么伤胃?
回答: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水。

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
⑴ 肉眼观察:
每小组将准备好的猪的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照小肠环形皱襞示意图,用手摸皱襞的表面,派一名代表描述自己的感觉。

得出结论:皱襞表面绒绒的。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亲自做: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制作小肠环形皱襞模型。

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⑵ 放大镜观察:
剪下一块小肠壁,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

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每个皱襞上都有许多突起。

得出结论:增大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

⑶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小肠壁切片,对照小肠绒毛模式图,认识小肠的结构。

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讨论、交流。

回答:
1、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备用。

2、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3、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又合成脂肪。

讨论回答:
1.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全部吸收,所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

2.在大肠内存留时间过长就变的干硬,不易排出。

3.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

教师引导,及时评价。

此处也可以先学习小肠的结构,再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建议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与结构的相适应。

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能与
结构的统一性观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