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重点整理一、斑块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二、斑块分类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

1、环境资源斑块2、干扰斑块3、残存斑块4、引进斑块5、再生斑块(p57)三、內缘比意义比值大小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可称为内缘值,即D=A内/A缘内缘比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参数。

等周长的几何形状中,圆和正方形的斑块内部面积大,内缘比也大;等面积的几何形状中,长方形斑块内部面积小,内缘比也小;等形状的情况下,斑块面积大,斑块内部面积也越大,内缘比也大。

内缘比高,有利于内部生境的稳定和斑块内部资源的保存,对外干扰阻力也大;内缘比低,本底对斑块的影响大,斑块易消失。

四、斑块形状对景观生态的意义,1、圆形和扁长型斑块等径、扁长和狭长斑块的内缘比率差异。

由于不同形状的斑块具有不同的内缘比率,而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动植物群落和种群特征不同,由此可估计出景观内斑块形状的重要性2、环状斑块环状生态系统的总边界较长,边缘带宽,内缘比率较低,与扁长斑块更为相似,而与等径斑块略有不同,因此,可以预见,环状斑块内部种相对稀少。

(环绕北极地区分布格局\高山环绕山体/绕湖周围)3、半岛景观中呈狭长状或凸状外延的斑块。

有关这一论题尚未进行研究。

在半岛的顶端,动物路径密度较大,显示出漏斗效应;半岛对其两侧斑块也起到一种屏障。

五、自然保护区设计Jared Diamond (1975),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自然保护区设计,提出了6条设计原理:1)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2)一个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等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3)如果必须设计多个小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4)使几个保护区成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好5)将几个保护区用走廊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的扩散6)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六、斑块化的概念斑块化是指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

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七、斑块化的特点(p61)1、斑块的可感知特征。

斑块的可感知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内容、持续时间以及结构和边界特征。

2、斑块的内部结构。

具有明显的时空等级性(不同等级条件下,斑块数量和个体形状不同)。

3、斑块的相对均质性。

(单独和组合)4、斑块的动态特征。

5、斑块化的尺度和生物依赖性。

6、斑块等级系统。

对于任何物种或个体,在最小斑块化尺度和最大斑块化尺度之间所有尺度上的全部斑块,构成该物种或个体的斑块等级系统。

等级间的相互作用。

7、斑块敏感性。

8、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9、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八、m eta种群Meta种群是同种的局部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九、廊道的概念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廊道两端通常与大型斑块相连,如公路、铁路两端的城(镇),树篱两端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等等。

廊道的起源与斑块的起源相似。

十、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

廊道弯曲程度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一般来说,廊道越直,距离越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中两间的移动速度就快。

而经由蜿蜒廊道穿越景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存留的时间越长。

2、宽度。

道宽度的变化对于沿廊道或穿越廊道的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而宽的廊道具有与斑块类似的功能。

3、连通性。

廊道有无断开是确定通道和屏障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

连通性是指廊道在空间上的连接或连续的量度,可简单地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是廊道结构的主要量度指标之一4、内环境。

廊道可以看成是线性斑块,具有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

5、廊道的结构分为独立结构和网络结构独立廊道是指景观中单独出现,不与其它廊道相接触的廊道网络廊道是景观中廊道相互联结成网络。

十一、廊道分类以及功能1、线状廊道线状廊道主要由边缘物种组成,由于长期干扰的结果,他们大多具有一个动植物相对缺乏的中心地带。

2、带状廊道带状廊道较宽,每边都有边缘效应满足可包含一个内部环境。

线状廊道与带状廊道的基本生态功能差异主要在于宽度,除了中间有内部环境,他们与现状廊道具有相同特征3、河流廊道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

河流廊道可包括河道边缘、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

十二、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的优势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

如果某种景观要素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基质。

2、连通性不仅仅是结构上的连接(连通性),更是功能上的连接。

景观连接度依赖于观察尺度和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尺度。

3、控制程度积最大、连接度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也控制景观中的流。

基质中的优势种也是景观中的主要种。

基质主要是通过产生未来景观来控制景观动态4、3个结合标准从生态意义上看,动态控制的重要性显然要比相对面积大得多,比连接度稍大。

确定不熟悉景观中哪种景观要素类型是基质时,可采用以下步骤:(1)先计算全部景观要素类型的相对面积、连接度水平。

(2)若某种景观要素类型的面积比其它景观要素类型大得多,就可确定其为基质。

(3)若经常出现的景观要素类型的面积大体相似,则连接度最高的景观要素类型可视为基质。

(4)若计算了相对面积和连接度之后,仍不能确定哪一种景观要素是基质时,则要进行野外观测或获取有关物种组成和生活史特征的信息,估计现存哪种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最大。

十三、景观格局的类型1、均匀分布格局是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致。

2、聚集型分布格局,如在许多热带农业区,农田多聚集在村庄附近或道路的一端。

3、线状格局,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或耕地沿河分布的格局形式。

4、平行格局,如侵蚀活跃地区的平行河流廊道,以及山地景观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带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结大多分布在不同类型要素之间。

例如,稻田和湿地总是与河流或渠道并存,道路和高尔夫球场往往与城市或乡村呈正相关空间联结。

十四、景观格局的特征1.对比度(contrast)低对比度:自然形成,过渡带较宽且变化缓慢。

如热带雨林高对比度:泥炭地和森林;草地和森林;人工景观2.粒度(grain)粒度是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这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

细粒:直径数十米;中粒:直径数百米;粗粒:直径数千米。

3.镶嵌度(patchiness) 类型斑块密度的一种量度。

孔隙度指某种特定类型的斑块密度4.连接度(connectivity) 同一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联系特征。

它不仅取决于景观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斑块之间的距离,还与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廊道之间的相交频率以及由廊道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有关。

景观连通性(connectedness):同一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功能性联系。

与斑块的连接度、之间路径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物个体的行为特征密切相关。

5.廊道的影响多廊道:被廊道分割成相等或不等的片断。

边缘种会在廊道和斑块之间生活。

但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如(25%的廊道,75%的斑块)却几乎没有中心生物存活,几乎全部被边缘种所占据。

少廊道:中央及边缘的性质受其形状影响很大。

如果只有廊道分割而没有其它干扰,中心生物会增加很快,边缘种却相反。

无廊道:无干扰,则中心环境的消失及边缘种的增加则会慢很多。

十五、评价下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优缺点。

十六、景观对比度定义如果相邻景观要素彼此差异甚大,期间过渡带很窄或缺失,就意味着对比度较强。

十七、景观粒径了解书上p72十八、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有以下三种类型斑块多样性:在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优势度、丰富度和分布的多样性格局多样性:景观斑块间的聚集度、连接度等方面十九、景观异质性的三个方面1、空间异质性,景观结构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2、空间异质性,景观空间结构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性。

3、功能异质性,景观结构的功能指标,如物质、能量和物种流等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二十、生态交错带的概念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

二十一、生态交错带的特征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生态应力带(两个相邻群落的过渡区域,两种群落成分处在激烈竞争的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边缘种或特有种,物种数目一般比斑块内部丰富,生产力高。

)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阻碍内部物种的扩散,与廊道功能有相似之处)4、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二十二、廊道网络的定义廊道网络由节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节点位于连接廊道的交点上,或者位于交点之间的连接廊道上。

廊道网络分为两种形式,分支网络和环形网络二十三、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p80)1、网络交点2、网状格局3、网眼大小4、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二十四、连通性与环度的计算二十五、斑块网络的概念复合种群生态学将景观看作真实生境斑块(片段)构成的网络,物种以局域种群的形式生活在这些斑块上,并通过迁移进行联系,形成“斑块网络”二十六、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是指用于描述斑块面积、周长和斑块数等特征的指标;景观整体特征指数包括多样性指数、镶嵌度指数、距离指数及生境破碎化指数。

二十七、物种的运动方式最常见的有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二十八、景观中动物的运动方式有1、巢域范围内的运动2、疏散运动3、迁徙运动植物的传播方式:1、风播2、水播3、动物传播二十九、媒介物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主要依靠风、水、地面动物、飞翔动物和人等5种媒介物。

1、风可以携带热能、水分、尘埃、烟、污染物、雪、种子、孢子和很多小昆虫。

植物种子传播的主要途径。

2、水可以运输矿质养分、种子、昆虫、污泥、肥料和有毒物质。

3、飞翔动物通过体表和体内远距离携带种子、孢子、昆虫等;4、地面动物也可通过体表和内脏传播种子。

5、人对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中的传播作用更强,常有意识地造成景观过程的改变。

三十、干扰的概念干扰(disturbance):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学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三十一、干扰类型•按干扰的起源: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的功能:内部干扰:是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干扰,对生态系统演替起到重要作用。

思考:许多学者认为内部干扰是自然演替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干扰。

如森林中林隙的形成与更新。

你的观点?外部干扰:是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按干扰的形成机制:–物理干扰(局部气候变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化学干扰(土地、水体、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等)–生物干扰(病虫害、外来种入侵等)•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按干扰的结果:离散性干扰(discrete disturbance):指产生有明显边界斑块的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