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讲复习《论语》一、《论语》是记录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与《》《》《》合称“四书”。
二、解释文言词语:1 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论语7是知.也三、翻译句子1、学而时习之译:2、温故而知新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4四、简答: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关于孔子,你知道多少,请简单介绍一下。
五、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1、温故知新:2、三人行,必有我师:3、择善而从:第二讲复习《桃花源记》一、简介作者作家作品: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1缘 2、英 3、穷 4、豁然5、旷6、俨然7、属8、阡陌9、交通 10、黄发垂髫 11怡然 13、具14要 15、咸 16、绝境 17、无论18、延 19、辞去 20、不足 21、扶22、向 23、志 24、诣 25、规26寻 27、津三、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2、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译四、举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并解释世外桃源:怡然自得:无人问津:五、简答题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②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①存有戒心,保住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②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3、作者设计渔人有“愚人”之意,请分析。
①发现世外桃源却离开②言而无信,告知太守③不复得路,却做标记。
4、对联:优美富饶安定平和,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优民生痛苦,盼百姓和乐。
5、桃花源三奇:①环境奇美②与世隔绝时间久③社会生活宁静和谐6、“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能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人生道路上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身心的磨难。
挫折造就伟人。
第三讲复习《陋室铭》一、简介作家作品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 》二、积累下列词语1、名2、斯3、馨4、鸿儒5、白丁6、调7、案牍8、劳三、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简答题1、《陋室铭》一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从环境的清静幽雅、室中人的博学多识、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三个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
2、对《陋室铭》的末句作赏析:答:作者把陋室比作受世人景仰的诸葛庐、紫云亭,暗示自己就是像他们一样的贤德人物,虽住在陋室中但品德高洁,胸怀大志,富有才能,从而深化了主题。
文章结尾用孔子的话收束全篇,强调了陋室不陋,令人回味无穷。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1)类比,引出中心、(2)类比陋室(3)暗喻惟吾德馨4、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答: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5、从练字的角度对“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赏析。
答、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的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入”字生动的写草色有情,映入帘内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使得陋室环境生意盎不过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又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性。
第四讲复习《三峡》一、本文作者 , 时家。
本文选自它的地理学著作《》。
二、积累文言词语1、自2、阙3、曦4、巘5、漱6、肃7、属引8、绝9、襄 10、旦 11、奔 12、疾三、翻译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四、简答题1、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答:作者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分述三峡四季的特点,夏天水流的奔放美,春冬的清幽美,秋的凄婉美。
先总写整体画面,后写局部特色。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文章的结尾一段引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以渔民的悲惨生活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景的凄凉气氛。
3、本文写水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答:夏水的湍急:春冬之水的清澈。
正面和侧面描写水。
4、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答:根据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先写夏水的湍急,再写春冬之水的清澈。
第五讲复习《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宋代文学家。
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积累下列文言实词1念2、寝3、相与4、空明5、交横6、户7、欣然8、闲人三、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简答题1、赏析本文写景的名句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美景。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作者心灵的澄澈,胸怀的光明磊落。
2、分析“闲人”一词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所以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心态?同时从中我们能够知道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苏轼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答:借景抒情,表达与张怀明的深厚友情。
第六讲复习《小石潭记》一、作者,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积累文言词语1、篁竹2、可3、清冽4、俶5、悄怆6、尤7、影布8、斗折蛇行9、以其境过清10、记之而去11、久居12、邃三、翻译句子1、隔篁竹,闻水声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7、悄怆幽邃8、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四、简答题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岳阳楼记》作对比答:此文表达了贬谪的悲凉,而《岳阳楼记》则表达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和“先天下之忧为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前者消极悲观,后者积极乐观。
2、本文怎样写小石潭的水?突出了水怎样的特征?答: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两样的心情?答: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第七讲复习《岳阳楼记》一、本文作者,时家家。
我们学过他的词《》。
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1、前人之述备矣2、政通人和三、积累文言词语1、谪2、守3、胜状4、横5、际涯6、晖7、大观8、备9、迁客10、骚人11、淫雨12、霏霏13、开14、排15、曜16、檣17、倾18、薄19、去国20忧谗21、景22、惊23、集24、锦鳞25、岸芷汀兰26、长烟27一空28、影29、宠辱谐忘30、把31、求32、心33、庙堂34、归35、微36、是四、翻译句子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3、属予作文以记之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微斯人,吾谁与归五、简答题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1032、孟子曾指出士人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个观点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1043、结合作品说说本文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答:通过迁客骚人的两种情怀,写出了不同遭遇的人在岳阳楼时的不同感想,与后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写出古时有才能的人的高尚情操。
借此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郁心情。
第八讲复习《醉翁亭记》一、作者,时家家。
自号,晚年又号“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1、环滁皆山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3、野芳发而幽香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三、积累文言词语1、蔚然2、翼然3、临4、意5、暝6、芳7、秀8、丝竹9、弈10觥筹11、苍颜12、颓然13壑14、尤15、寓16、霏四、翻译句子1、林壑尤美2、望之蔚不过深秀者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5、云归而岩穴暝6、佳木秀而繁阴7、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五、简答题1、描写琅琊山四季景色的句子是2、描写山间朝暮变化的句子是3、你认为太守的“醉”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1074、范仲淹和欧阳修写文章时的境遇基本相同,但两文均无抑郁之感,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1075、列举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1.概括作者写作《醉翁亭记》的意图。
作者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体现出一幅“与民同乐”生活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政治理想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忧国忧民的旷达情怀。
2.文章写滁人兴高采烈游山玩水有什么意图?表现滁州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爱戴太守,是从侧面反映太守的治滁业绩。
第九讲复习《出师表》一、诸葛亮时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今天下三分三、积累文言词语1、崩殂2、殊遇3、光4、恢弘5、臧否6、遗7、淑均8、布衣9、夙夜10、卑鄙11、猥12、驽钝13、不毛14、驱驰15、彰16、诹17、昭18、躬耕19、感激20、许21、效22、临23、涕24、零25、简26、阙27、秋28、作奸犯科29庶30咎四、翻译句子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亲贤臣,远小人五、简答题1、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哪一条最主要?为什么?2、从全文看诸葛亮的“忠陛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列举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并解释4、这篇文章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1.白居易曾有诗云:“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