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18-合成抗菌药
二、细胞色素P450脱甲基酶抑制剂
咪唑类:
克霉唑
三氮唑类:
咪康唑(达克宁) 益康唑
酮康唑(采乐洗剂)
特康唑
可以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 可口服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二、细胞色素P450脱甲基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克霉唑
克霉唑
➢ 口服吸收迅速,仅外用 ➢ 广谱抗真菌,主要治疗皮肤、黏膜、阴道念珠菌所致的疾病
O
H
0.23nm
N
O
H
0.67nm
对氨基苯甲酸
O
H
0.24nm RN- S
N
O
H
0.69nm
磺胺类药物
磺胺药物的代表药物
磺胺甲噁唑
甲氧苄啶
➢ 半衰期为11h,抗菌作用较强。磺胺甲恶唑与甲氧苄啶合 用称复方新诺
➢ 用于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外伤及软组织感染、伤寒、布氏 杆菌病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 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
二、细胞色素P450脱甲基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氟康唑
氟康唑
➢ 结构特点:酸碱两性,7个共轭双键 ➢ 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表面形成小孔,增加膜通
透性,细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死亡 ➢ 治疗作用:治疗全身性、致命危险的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三、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特比萘芬
特比萘芬
乙胺丁醇
➢ 治疗对异烟肼,链霉素有耐药性的肺结核 ➢ 多与异烟肼,链霉素合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
➢ 链霉素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特别是对结核性脑膜炎和 急性润性肺结核有很好的疗效
➢ 易产生耐药性
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利福平
利福平
➢ 抑制结核杆菌的DNA依赖RNA聚合酶(DDRP)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
氨硫脲
异烟醛缩氨硫脲
异烟肼
合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
异烟肼
❖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杀灭作用,疗效好,用量小用于各种类 型活动性结核病
❖ 抗结核的首选药物之一,易产生耐药性,强调联合用药
合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代谢
➢ 口服后吸收迅速,食物和各种耐酸药物,可以干扰或延误吸收。 应空腹使用
合成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
特比萘芬
角鲨烯环氧化酶
角鲨烯
角鲨烯环 氧化物
麦角甾醇
氮唑类
细胞色素P450脱甲基酶
两性霉素B
羊毛甾醇
14-去甲 基羊毛固
醇
麦角固醇
一、作用于真菌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两性霉素B
➢ 结构特点:酸碱两性,7个共轭双键 ➢ 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表面形成小孔,增加膜通
透性,细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死亡 ➢ 治疗作用:治疗全身性、致命危险的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合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
➢ 1944年,发现苯甲酸和水杨酸能促进结核杆菌呼吸 ➢ 代谢拮抗原理 -发现对氨基水杨酸抑制结核杆菌呼吸
苯甲酸
水杨酸
对氨基水杨酸
合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
➢ 1952年,发现-NH-CH=S类化合物有抗结核杆菌活性 ➢ 氨硫脲具有肝脏毒性,结构改造获得异烟醛缩氨硫脲 ➢ 异烟醛缩氨硫脲中间体为异烟肼
西诺沙星
诺氟沙星
➢ 抗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绿脓杆菌都有活性 ➢ 耐药性低,毒副作用小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第三代和第四代
加替沙星-第三代
诺氟沙星 莫西沙星-第四代
➢ 在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和脑膜炎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 有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副作用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噁唑烷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通式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DNA回旋酶
切断环 状结构
在对侧连 接切口
正超螺旋DNA
(2)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喹诺酮类
负超螺旋DNA
Hale Waihona Puke 环链体异环体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第一代
奈哌酸
氯喹 吡咯酸
➢ 抗菌谱窄,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较好,用于泌尿道感染,目 前很少使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第二代
第三节 合成抗真菌药
绪论
从广义上分析,真菌病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侵袭性真菌病与全身性真菌病(如曲霉病和念珠菌病等) 粘膜型真菌病(如“鹅口疮”等) 浅表型皮肤真菌病(如“香港脚”、“头皮癣”、“灰指甲”等) 过敏型真菌病(如哮喘与慢性炎症等)
酵母菌
曲霉菌
隐球菌
药物作用机制
真菌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 作用机制:高度特异性地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 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真菌细胞死亡
➢ 治疗作用:皮肤真菌感染和指甲真菌感染
药具有药源广、价格低、毒性小、疗效高等优点,与链霉 素等联合治疗结核病,其疗效已提高到90%以上,从而彻 底改变了结核病是不治之症的局面. ❖ 1965年,利福平,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更臻完善
抗结核药物分类
❖ 根据化学结构和来源
合成抗结核药: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 乙胺丁醇等
抗结核抗生素:链霉素、利福霉素等
第十八章 合成类抗菌药
Synthetic Antibacteral Agents
本章主要内容
31
第一节 合成抗菌药
2
第二节 抗结核药物
3
第三节 合成抗真菌药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喹诺酮类 DNA拓扑异构酶Ⅳ/促旋酶
细胞膜
细胞壁合成 糖肽类 ß-内酰胺类 磷霉素类
叶酸代谢 甲氧苄氨嘧啶
磺胺药物
DNA THFA
三联用药
严重肺结核病如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宜采用三联或四联: ❖ 异烟肼 + 利福平 + 乙胺丁醇 ❖ 异烟肼 + 乙胺丁醇 + 链霉素 ❖ 异烟肼 + 链霉素 +对氨基水杨酸
长期用药:
结核杆菌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需要长期规律用药,使细菌在 浸润生长期被抑制或杀灭,避免复发。 1、长期疗法:强化治疗期,约需3个月,选用强效药联合, 尽快控制症状,使痰菌转阴,促进病灶吸收稳定。 2、巩固治疗期:一般1~1.5年,单用异烟肼或联合用药,以 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对空洞型、干酪性、粟粒性结核和结核 性脑膜炎用药不少于2~3年。
➢ WHO统计,2013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达900万,死亡150万。 ➢ 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耐药结核病疫情问题日渐突出。我国耐多
药结核病人数已经居全球第二位,每年新发约12万人。
谁是结核病患者?
林徽因
肖邦
鲁迅
抗结核药物发展概况
❖ 1882年德国科赫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杆菌。 ❖ 1944年美国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1952 Noble奖) ❖ 1952年,异烟肼,结核病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
DHFA Ribosomes 核糖体
对氨基苯甲酸
30s核糖体抑制剂 四环族类 氨基糖苷类
细胞壁
50s核糖体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 链阳性菌素类
利奈唑胺
Neu. Science 1992;257:1064.
第一节 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磺胺药物的发现
磺胺药物的作用机制
早期用药 联合用药 坚持全程、规律性用药
早期用药和联合用药
早期用药:
(1) 早期病灶内结核杆菌生长繁殖旺盛,对药物敏感。 (2) 病灶内血流供应充分,药物易于渗入。 (3) 发病初期机体抵抗力强,有助于控制病变的进展。
联合用药:
(1) 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2) 减少每种药物用量,降低毒性。 (3) 延缓耐药性,杀灭耐药菌。
起始因子 30S
mRNA
30S & mRNA
50S
fMet-tRNA
70S 起始复合物
肽类产物
终止
延伸循环
林可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
延长因子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代表药物
利奈唑胺
➢ 治疗皮肤和皮肤组织感染,肺炎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
第二节 抗结核药物
绪论
➢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 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