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 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答案( 2 )2.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 2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主体不同· B. 层次、水平不同· C. 跟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同· D. 跟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答案( 2 )4. 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 3 )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 4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答案( 4 )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特殊性· D. 矛盾的同一性答案( 3 )8.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答案( 1 )9.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C.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D. 事物的永恒运动答案( 3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 3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 4 )1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B.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 1 )13. 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答案( 4 )14.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答案( 4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答案( 2 )16. 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C. 任何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D. 斗争性始终处于主要的方面答案( 2 )17.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答案( 3 )18.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外力的的推动·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同一性· D. 事物内部矛盾答案( 4 )19. 作为辨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 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 C. 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答案( 1 )20.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劳动力成为商品规律· D. 部门之间竞争规律答案( 2 )21. 阶级的划分()· A.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 唯一的是根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 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 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不同答案( 2 )22.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答案( 2 )23. 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 认识上的唯理论· B. 认识上的经验论· C. 认识上的唯物论· D. 认识上的辩证法答案( 4 )24. 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答案( 4 )2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 )· A. 社会革命理论· B. 阶级斗争学说· C.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原理·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答案( 4 )26.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 武装斗争问题· C. 农民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答案( 4 )27.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 它是构成生产关系的根本形式· B. 它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C. 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 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物答案( 3 )2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A. 存在· B. 理想· C. 灵魂· D. “原初”物质答案( 4 )29.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阶级斗争的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答案( 2 )30.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答案( 3 )3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 有利于所有国家· B.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答案( 2 )32. 1921年3月,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A. 联共(布)十大· B. 俄共(布)十大· C. 联共(布)九大· D. 俄共(布)九大答案( 2 )33.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 各个资本家普遍延长雇佣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 各个资本家普遍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C.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 各个资本家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结果答案( 3 )34.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 通过革命和改革实现的· 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 通过实践实现的· 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答案( 4 )35.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 人在确定事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答案( 3 )36.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 社会分配的原则· C. 社会风气的状况·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4 )37. 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A.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答案( 3 )38.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答案( 2 )39.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