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学院弱电施工方案

某学院弱电施工方案

某学院弱电施工方案一、弱电项目:1.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安装。

智能火灾联动控制器一套,气体灭火控制器一套,感烟探测器473个,感温探测器71个,消防通信柜一个,消防广播柜一个及其配管配线等。

2.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机柜一个,光纤端接单元7套,跳接式配线架9个,模块式配线架50个,信息插座1216个,及其配管配线等3.有线电视配线系统安装。

功率放大器2个,二分配器1个,四分支器1个,三分支器3个,二分支器1个,一分支器1 个,电视终端16个,及其配管配线等。

4.电视监控系统安装。

彩色摄象机50台,彩色球型摄象机11台,解码器38台,硬盘录象机4台,显示器2台,监控柜和控制台1套,及其配管配线等。

5.学术报告厅音响系统安装。

音视频集中控制系统1台,设备机柜1架,无线话筒5个,组合型扬声器6个,及其配管配线等。

二、施工安装说明1.1.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安装说明这里说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的常用安装方法,适用于本工程的一般要求。

系统所选用的探测器、控制器、消防报警装置、疏散指示标志灯等元件设备均须经“国家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合格。

系统在交付使用前必须经过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验收。

一般要求如下:1.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1.1.2、火灾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2)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3)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4)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

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

探测器距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一半;(5)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6)探测器的底座应固定牢靠,其导线连接必须可靠;(7)探测器确认灯,应面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8)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方可安装,在安装前应妥善保管,并应采取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

1.1.3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在墙上距地(楼)面高度1.5m处。

1.1.4火灾报警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不应小于1.5m;落地安装时,其底宜高出地坪0.1-0.2m。

引入探测器的电缆或电线应整齐,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一致;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盒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

1.1.5消防控制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功能检查,消防控制设备的外接导线,当采用金属软管做套管时,其长度不宜大于2m,且采用管卡固定。

1.1.6系统接地装置安装时,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由消防控制室引至接地体的工作接地线,在通过墙壁时,应穿入钢管或其他坚固的保护管。

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

1.1.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调试负责人必须由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所有参加调试人员应职责明确,并应按照调试程序工作。

应先分别对探测器、区域报警控制器、集中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置和消防控制设备等逐个进行单机通电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系统调试,并填写调试报告。

1.1.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竣工验收,应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监督下,由建设主管单位主持,设计、施工、调试等单位参加,共同进行。

1.1.9本部分工作相关规范(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年版。

(2)《村镇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997年版(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5)《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1995年版。

(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84—85)。

(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J98—87)1997年版。

(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1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版。

(12)《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92)。

(13)《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GB50156—92)。

(1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

(15)《火灾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92)。

(16)《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92)。

(17)《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

(18)《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系统设计规范》(GB50196—93)。

(19)《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防火规范》(GB50192—95)。

(20)《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21)《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96)。

(22)《喷水来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96)。

(23)《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2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25)《消防设施图形符号》(GB4327—84)。

(26)《火灾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4717—93)。

(27)《火灾报警设备专业名词术语》(GB/T4718—1996)。

(28)《消防基本术语》(GB5907—86)。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9月1日执)。

(3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92)。

2.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安装说明2.1本工程的综合布线系统共分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以及建筑子系统。

为星形物理结构。

2.2施工前的环境检查: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具备条件方可开工。

2.2.1检查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及孔洞和弱电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2.2.2检查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2.2.3所有的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地电源插座,接地电阻良好,符合设计要求。

2.2.4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通风及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3器材的检验。

2.3.1工程所用缆线器材形式、规格、数量、质量在施工前进行检验,无出厂检验证明的材料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3.2经验证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件应单独的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2.3.3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2.3.4备品、备件及各类资料应齐全。

2.3.5电源、控制台设备应通电检测。

2.4设备安装检验2.4.1机柜、机架安装要求如下:机柜、机架安装完毕后。

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

机柜、机架在指定位置安装。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2.4.2各类配线部件安装要求如下: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插座安装高度距地面300mm。

信息插座边200mm 内应配备电源插座。

2.4.3线管的敷设:根据施工设计方案的布线路径为弱电井、走廊内的管线沿桥架敷设,其余采用沿建筑物穿管暗敷设镀锌线管,线管必须全封闭预埋,在管的两端(底盒端和设备接线底盒端)须使用专用杯疏固定,并且端口也应该用软纸卷塞起来,以防止沙浆或者异物掉进线管而无法穿线,给以后的穿线施工带来不便。

所有信息插座位置,参考设计图纸并结合甲方实际需要确定。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类型。

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所指定的布线路径预埋电线管,在离外接设备安装位置的最近的地方,预留标准86x86mm 暗埋底盒或其安装孔;若是电器控制器的出线端的底盒,则该暗埋底盒的位置应水平紧靠在控制强电输出插座暗埋底盒的位置旁边,并且要确保强电插座的火线能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控制器底盒。

注:若图纸未标明详细布线路径的,应由现场负责施工的工程师明确,并作出书面记录,方可预埋或铺设电线管(线管的大小由同时走该线管的线的多少决定)。

布线路径应尽量沿墙阴角线,且水平走线一定不能低于门、窗的上框高度,绝对禁止墙下角或地埋走线。

而且所有电线管的弯曲角度不得低于90度。

当主体施工已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要准备做布线前的准备工作了。

2.5.缆线的敷设2.5.1缆线一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1)缆线的形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4)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

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5)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无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4)主缆的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6)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

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符合表RD8—1的规定。

(7)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RD8—2的规定。

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表RD8—1①双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表RD8—2(8)在暗管或线槽中缆线敷设完毕后,宜在通道两端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

2.5.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线槽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和长度等内容。

(2)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管。

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电缆或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

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为25%-30%。

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2.5.3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线槽、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