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
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野外理发处丰子恺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
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
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图画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不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
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
但从绘画的视角来看,却恰恰相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呑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
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
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
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
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
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画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
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
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
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
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
而作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为求这黑色的统调,我的签字须写得特别粗大些。
船主人在我下船时,给小杂货店十个铜板,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
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
“啊,画了一副剃头担! ”他说,“像在那里挖耳朵呢。
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 “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的一张照片:那照片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
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盛妆打扮,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
我很同情她的这一片苦心。
这照片仿佛表示:她在物质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贵妇人。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的人。
我们这位船主妇可以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我吃着豌立,与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之后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作者在乘船野游而闲极无聊时看到一处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地方,并且也看到了一位剃头司务, 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有很强的观察力。
B.作者创作的“野外理发处”漫画体现了他率真洒脱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他善于及时捕捉绘画素材及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
C.作者描写剃头司务时不拘一格、信手拈来,把“被剃者”描写成正在求医的病人和正在受刑的罪人,涉笔成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剃头司务的活力和剃头时的权威。
D.文末“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一句体现了作者对绘画的观点,即绘画中的人物未必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也可以是普通人。
5.请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5分)6.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怎样?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黄春宇文汇报:1992年,您的《汉民族发展史》出版了。
当时媒体的评价很高,“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史”“一部全方位审视汉民族的史书”。
徐杰舜:我在书中提出了汉民族起源多元说,而多元的起源又分为主源和支源。
主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炎黄族群集团,一是东夷族群集团。
何为主源?就是说这个族群集团所有出现的人群最后无一例外的成为它的民族组成部分,没有成为少数民族。
现在讲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炎黄子孙只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我还分析了支源,包括百越、苗蛮、戎狄,这些先秦时期的族群并没有全部成为汉族,另有一部分先后分化、融合,形成了少数民族,比如越就是现在很多南方民族的祖先,壮族、侗族都跟百越有关系。
文汇报:厘清了起源,那么汉民族又是如何形成的?徐杰舜:我在《汉民族发展史》中提出了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首先是先秦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然后是春秋战国,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最后是秦汉时华夏民族在“大一统”中,发展、转化为汉民族。
秦始皇时期,文字得到了统一,而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本质的标志和表现,是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纽带,汉字在汉民族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对汉民族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内聚作用。
文汇报:汉民族是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徐杰舜:五帝时代,大大小小的族群,有名字的352个,没有名字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352个经过历史的互动、磨合、整合、融合,到春秋就形成了一个华夏,还有其他蛮夷民族。
华夏族不断与戎、狄、夷、蛮混血,民族实体壮大。
秦统一六国之后,华夏族因朝代得名,被称为“秦人”。
汉朝建立后,汉朝国人都称为“汉人”。
到了五胡十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这些汉人仍为“汉人”。
唐朝改称“唐人”,而非“汉人”;元朝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来又把“南人”并入“汉人”,这个“汉”就慢慢成为汉民族的族称了。
我认为汉民族实际上就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的结构,从多元走向一体,形成的过程是两千多年,发展的过程到今天为止也是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