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Vol.31,No.1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an.2010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3刘怀光,乔丽华(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摘 要:青少年亚文化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风格化在现代社会与新媒体结缘,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表达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后现代性和社会观中对话语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个性追求和娱乐精神方面的“新风格化”。
在文化意义上,这种“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新风格化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4074(2010)0120137204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082JD2002)作者简介:刘怀光(19642),男,河南许昌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青少年亚文化的风格从符号意义上来理解就是青少年亚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和沟通渠道,是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基础。
以青少年为主体所创制和使用的“风格化”彰显出他们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共同的“风格”为基础形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迪克・赫伯狄格指出青少年亚文化具有的“风格化”是它的“抵抗”方式,它采取的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休闲、消费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
[1](P29)风格(style)是亚文化群体的“第二肌肤”和“图腾”,是“文化认同与社会定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
[2](P2522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青少年亚文化在展现和表达方面有了“新风格化”,这种“新风格化”从一定意义上表现了现代青少年亚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意义,并充分彰显了青少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性”,也因其新的“风格”而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制造者和倡导者。
一、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主要是由青少年创造、认同并传播,与生活主流文化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等。
青少年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符号化的创造,即“风格化”,向人们传达青少年群体特有的意义,而在传达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旨在进行文化传播与舆论扩散的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纳入媒体的范畴,于是就出现了“新媒体”这个概念。
“新媒体”实际上是一个随历史变迁而不断改变指涉对象的概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依赖纸质媒介。
20世纪60年代,以电波为物理基础的广播和基于图像传播的电影、电视相对于纸面传播,被广泛地称为“新媒体”。
到20世纪末,联合国新闻委员提出3收稿日期:2009211229互联网是“第四媒体”。
近年来,手机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总括起来,在21世纪初的当今社会,包括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等在内,成为了当代意义的“新媒体”。
作为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青少年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新媒体的定义用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2009年1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9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已占到55.9%,他们上网所花费的时间多于成年人。
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友、写博客、玩游戏、购物,新媒体的功能极大便利了青少年生活。
这一切都标志着青少年亚文化生存方式的“新风格化”的形成。
(一)青少年亚文化价值观的“新风格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处在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转换冲突中,人们对传统的社会有着本能的眷念,对新生的社会有着天然的抵触。
这种冲突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使他们处于迷惘之中,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青少年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时间上的移民”,[3](P26)他们对刚刚失去的世界没有老一辈的那份执著,对刚刚诞生的社会他们又有着太多的迷惑与失望。
作为感受社会变化的敏感者,青少年群体在情绪表达时倾向于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价值观“新风格化”具有后现代性特征,他们敢于去主流化,解构权威,甚至直接介入社会现实问题,如网上热传的“躲猫猫”事件,由于网民的参与,事件的影响度明显增强。
传统媒体下青少年亚文化只是借助于服饰衣着的外表,处在边缘地带埋头于边缘化的思想里。
而现在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的参与下,深入到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当中,并且青少年个性化的思想在新媒体里得到了宣扬,他们以“非主流”自居。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生理心理成长,而且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他们在玩游戏、发信息、开博、拍砖的过程中,诉说成长的烦恼,舒缓压力,而且通过恶搞来解构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戏谑权威的一本正经。
他们在向人表达一个信息:我们还可以这样生活,人生的意义我们还可以这样诠释。
(二)青少年亚文化社会观的“新风格化”青少年群体对自己由孩子成长为大人这一观念特别敏感,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被社会承认,想与成人平等起坐。
传统媒体的注重精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其“文本—阅读”“演出—观赏”[4]的文化传播模式在现代传媒发展过程中,因其反馈渠道单一,互动性较差,而被新媒体所代替,新媒体因其反馈系统健全,交互性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等特点而深为广大的青少年所推崇。
“大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是寻求刺激、自治和认同、一种自由,为他们的存在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符号化地表达这些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主导意义。
”[5]换句话说就是青少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在争夺话语权,他们要求与成人一样的平等待遇。
而新媒体在这一特点上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
网络BBS的跟帖回帖,手机短信编辑的去主流化,网络游戏的角色扮演等等,这些都是青少年亚文化在争取自己话语权的表现。
(三)青少年亚文化个性追求的“新风格化”新媒体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大大促进和改变了青少年亚文化的个性表达方式。
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新媒体不但形式多样,表现也更加丰富,“多媒体化”使新媒体可以融文字、广播、画面于一体,信息来源更丰富,文化表达方式更多元化。
青少年亚文化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便可跨越时空,超越城市、地区乃至国界,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提升了青少年自主参与的迫切愿望。
广大的青少年在网络里遨游,闯荡“江湖”,在博客上个性而大胆地书写自己的感受,在BBS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语言才华。
在电视节目也对青少年打开参与的大门时,青少年的目光从虚拟的网络中延伸到了现实,他们更希望用行动去表达他们的个性。
电视节目中的参与式节目的增加,也为青少年自主参与,自我表达提供了现实的机会,例如2005年火暴全国的“超女”现象,如今的”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等。
作为年轻的一代,无处不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利用便利而快捷的新媒体来展示他们的个性。
(四)青少年亚文化娱乐精神的“新风格化”新媒体不像报纸杂志有版面限制,广播电视有时间限制,它能实现即时性地传递信息和新闻,能够海量的储存各种信息,因此也给不正当的投机商带来了可乘之机。
新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娱乐性,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娱乐产业进一步兴盛,青少年亚文化的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和愉悦,如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馒头》的恶搞、周杰伦的M TV、韩国影视剧……青少年亚文化的娱乐化宣泄在青少年那里成为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831“仪式抵抗”。
[6](P1672169)然而,这些狂欢化青少年亚文化里面有青少年认同的情感方式,有他们自己的沟通形式。
青少年时期是人从生理上或和心理上由孩子转变为成人的特殊时期,他们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分析思考。
他们的情感胜于理智,对社会各种思潮乐于体验,好奇心、好胜心特别强。
现代商业媒体利用青少年的特性,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凭借产品的视觉效果,感官刺激,幽默搞笑等娱乐手段吸引广大青少年,而青少年更是乐此不疲的回应着这些新媒体的产物,消极抵抗着主流文化。
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诙谐文化的插科打诨、嬉笑、打闹和调侃背后有着非常严肃深刻的意蕴,隐含着“微言大义”———精神的解放,自由的满足。
狂欢式的笑具有摧毁一切和变更一切的“解放力”和“再生力”,能够使生命经过再生而“更趋完善”,因而有益于“人类年轻化”、“文化的年轻化”。
[7](P4722473)当然,娱乐文化里的“娱乐至死”精神也会对青少年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新风格化”的文化意义青少年亚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的概念,而且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
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历史时期,青少年亚文化也会转化成主流文化。
原来主流文化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也会被边缘化。
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而青少年亚文化则相反,它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亚文化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流文化中原有的一些成分也将由发展起来的青少年亚文化所取代,青少年亚文化必将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动因。
[8](P9)“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
从这里个人会获得不是由阶级、教育和财富造成的个体认同。
”[9](P79)由此,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亚文化视为青少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他既具有偏离性和抵抗性,又与主流文化具有联系性,同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又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矛盾与对抗。
青少年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的文化形态,与主导文化(或者父辈文化)有着极大的偏离性,[10]伯明翰学派称之为“抵抗”,这是由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种“偏离性”和“抵抗”往往通过仪式化(符号性)的抵抗彰显出来。
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11](P169)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是排斥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自己对主流文化的排斥感,甚而用“非主流”来宣示自己的想法,与主流文化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