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年代青少年亚文化

90年代青少年亚文化


这个词第一次语义上的转变,是由于在1982 年日本动画里程碑式作品《超时空要塞》 里,女主角明美用这个词来称呼男主角一 条。由于《超时空要塞》的大红大紫,这部 动画的年轻爱好者们也开始模仿主角用“御 宅” 来互称,并且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对于 一些年纪较大的动画迷来说,他们无法向年 轻人跟风学习并在习惯上向年轻人靠拢,于 是便停止了“御宅”这个词原先作为敬语的 用法,转而将年轻的动画迷称为“御宅”。 这多少带有一点讽刺和看不起的味道。
.“追星文化”
当下的媒介对中国青年的追星亚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0年代早期,罗大佑和崔健以愤 怒青年为青少年所知,90年代中期则是周星驰和王 朔。尽管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些消极的成分, 但在青年们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 和愉悦,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周星驰的《大话西 游》、长篇电视剧《还珠格格》、周杰伦的 MTV、西方影视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 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部分青少年那里变成 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 式”。这些狂欢化的青年亚文化是有些青少 年文化认同的特有方式,也是他们情感沟通和 身份认同的渠道。
国外的青少年亚文化 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 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 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迪斯科夜总会、光头 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 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 度成为英、美9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 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 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 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 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 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 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 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 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 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 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 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御宅文化
御宅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源于巨大 的社会压力和疏离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青少年 自我意识的一种个性化体现。“御宅文化”的核 心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对“唯美”的追求,他们有 着非常高的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审美观,甚至成 为一种病态的执著。御宅族对于物体,人生和情 感,都有十分完美的想像,内心中容不得半点瑕 疵。然而这种追求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御宅族们就不可避免的沉浸在自我想像的 世界中了,他们只和现实社会保持最简单的必要 接触,“自闭”因此而产生。
酷儿理论(同性恋亚文化)
“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 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 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 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 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 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是后现代 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 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 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 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 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 酷儿理论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它 对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模式的冲击和颠覆至少在今天看来 是最为彻底的。
青少年
亚文化
主要内容
1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国内外的青少年亚文化
2
3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 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以“叛逆” 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 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 势。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 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 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更为重要的价 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 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 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 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 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 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 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9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 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 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 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 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 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 独特方面。
其他的一些90年代青少年流行的亚文化
Thank you !
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贯穿于青年的价值 观、生活、行为方式、自我形象之中。青年亚文 化又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多元的产物,它的 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创造 出来并被青年所接受、学习和模仿,由此产生了 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并具有青年人的 主体性,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以反抗成年人文化即英国学者克拉克所 说的“父母文化”为特征,例如,追星族与追星 文化被约翰·费斯克看作是抵抗主流文化意义的 一部分,费斯克在他的《追星族的文化经济》一 文中说,追星文化即是对主流文化意义的抵抗, 追星族典型地与主流价值系统所鄙视的文化形式 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突出了游戏、发泄特性,青少年对网络游戏 的沉迷,就有类似的特点。“玩耍”成为接触媒 介的一个主要特征。当下青少年使用的媒介主要 是网络、电视、时尚杂志、卡通读物、言情类的 图书,以及一些信息技术衍生媒体如MP3、手机 等,而新兴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 络聊天、手机短信等. 三、表现为旷日持久的狂欢活动,而这主要表现 在媒介使用领域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使用上,青少 年是把接触媒介看作是一种“狂欢仪式”,与以 往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青少年创造了自 己的独立社区
我国的青少年亚文化
1.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 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 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 影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处在一个转型期。在 当代中国,在主流文化和先进思想熏陶下,众多的 “优良青年”是建设先进文化和健康社会生活的 主体力量,他们对时代的脉搏有着最敏锐的感觉和 反映。
嘻哈文化
嘻哈(hip hop)是一种源自非洲原始部落的流行文化,一点点 演变成为一场全球的青少年文化运动。"嘻哈"早已成了一种流行 的时尚,甚至已成为一种固定下来的习惯,穿着宽松但昂贵的衣 服,包著名牌头巾或运动帽,典藏版的球鞋,当然还有带数位摄 影的手机与耳机,加上一堆亮闪闪的金属饰物,踩着那种有点摇 晃的步伐。 Hiphop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日本,继而传入韩国,并在这 两个国家得到迅速发展。香港是一个接触国外事物比较快的地 方,因此HipHop文化早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并在九十 年代中开始兴盛,慢慢成为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