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家族婚嫁礼俗

土家族婚嫁礼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土家族婚嫁礼俗——不一样的自由姓名谭珊学号08051023院系(部所)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类任课教师孙东方完成日期2009年8月15日土家族婚姻礼俗调查摘要:较详细的介绍了,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的婚嫁礼俗。

其中将相亲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分为“相亲、定亲、订婚、迎亲、拜堂”五个环节进行介绍。

并着重介绍了土家族的独特婚嫁习俗——哭嫁。

关键词:四方村土家族婚嫁礼俗哭嫁一、调查地的文化生态四方村属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的石柱县三河乡。

依山傍水,仍保留小农经济模式,但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四方村原名远和村,因渝利高速公路的修建,政府对此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改名为四方村。

此地仍保留了土家族的婚嫁礼俗。

在婚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打腰鼓”、“吹唢呐”、“唱哭嫁歌”等文化活动。

二、调查地的婚姻习俗调查土家族的婚嫁礼仪很多,他们注重过程,希望气氛热烈。

土家人婚嫁多安排在寒冬腊月举行。

因为入冬后是农闲时节,家里藏有五谷,财物充足。

人们会在丰收喜悦的气氛中吹起唢呐、放响鞭炮、贴上对联、发出请帖,招来各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在婚礼当日,他们会在新房前垒起土灶,燃气炉火,架上铁锅,在往来宾客的注视下烹制出一道道味道鲜美的精美菜肴。

土家人的婚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酒席不是在屋内,而是在院坝内一长溜地摆开,并且配上土家咂酒,力求让参加喜宴的人充分感受到婚嫁的喜庆气氛。

土家族的婚娶很注重过程和礼数,十分有趣。

从相亲到结婚,整个过程包括:相亲、定亲、订婚、,五个环节。

若其中许多细节未处理好,就会被认为是对女方的不尊重。

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相亲相亲,土家人又叫‘看人’。

一般是先男后女,这样不会使女方失面子。

一般男儿到了十五六岁,父母就为儿子相媳妇了。

(也有更早的十岁左右算是娃娃亲。

)这时亲戚、朋友也有找上门来推荐对象,父母亲会推拒一下。

实际上,父母亲已将一些姑娘排队选择了。

一旦选谁,就找媒婆去提亲。

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糖果一斤,面条一把,称为“开口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

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

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意思是“我家女儿是你家请媒人来多次求的,不是自己走上门的”。

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

之后就会安排两人见上一面。

一般来说,是由双方的嫂子或婶娘带着去同一个地方赶集或赶会头(红白喜事)。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现在为了避免尴尬,男女双方还不能直接见面,只能再特定地点偷看下对方,看看合不合意。

如果都中意,就可以提出去男方家“看人户”。

这时可说是大功告成,媒人可向男方家报喜。

二、定亲定亲,土家人又叫‘看人户’。

首先,会由媒婆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带给算命先生卜上一卦,一般情况都是“合则谈,不合则散”,但也有人会舍财让算命先生帮忙化解一下。

但当女方比男方大时,算命先生却是无法化解的。

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男大是株花,女大是冤家”、“只准男大十,不准女大一”。

这里体现出土家族的一个观点,女子找的是依靠,所以男子需比自己大。

女方去男方家叫做“出脚”。

但在这之前,媒婆要将女方对定亲彩礼的要求传达给男方,一般为衣服几套。

到了出脚那天,女方就有嫂子或婶娘带着去男方家吃午饭。

饭后,由媒婆出面查看之前要求的彩礼如何,之后将情况告诉陪同女方的来人。

一般说来,布料和做工越好,说明男方家庭越好,越看重这门亲事。

除了看之前定的彩礼,女方还会一并看男方的住房,有话说:“土墙房子你莫探(谈),木板房子转两转,砖瓦房子正式探”。

这是为了给女方找个好婆家,不要嫁过去受苦。

之后女方就要回家了,如果带走之前定的彩礼,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男方母亲要给女方打发钱(红包)。

如果不带彩礼,则说明不同意这门亲事,婚事到此打住。

三、订婚订婚,土家人又叫‘取同意’。

订婚的日子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六甲”推算的,以不犯冲,不犯煞为是。

这次依旧是女方去男方家,不过跟看人户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人数很多,只要是女方的三亲六戚都可以去,但仍有要求,女方的父母、男长辈、兄长不能去。

二、男方的排场很大,接待女方亲朋的是比婚宴更好的席面。

因为是丈母娘家的人,婚事的成与否还得看他们的意见。

大家在男方家吃过午饭,就要在男方家的堂屋“敲钉锤”了,相当于正式的订婚仪式。

先将吃饭用的方桌向屋门成一竖排开,支客师(相当于婚礼主持人)坐席长,男女双方亲友分别以支客师为中心,以男左女右为原则,按辈分大小依次入座。

首先,由支客师讲话,说明这次的订婚是为哪两个人举办的;再由媒婆对男女双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进行介绍;接下来是女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然后是男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最后是由男女双方自己表明自己对这场订婚的看法和意见。

如果没有人对这次订婚发表反对意见,那么就进行订婚的下一个环节——送收彩礼。

先是男女双方互赠定情信物。

接着女方带着男方,按照辈分高低,依次给男方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

在介绍的过程中,男方要将自带的烟敬给女方长辈。

再由男方带着女方,给她介绍自己的亲友。

但女方除了敬烟外,还可以给男方最亲近的亲人赠送准备好的礼物。

还有一点跟男方敬烟时有差别,女方敬烟时,男方长辈要给女方打发钱。

这个时候,支客师会安排人在一旁进行记账,这是为了预防女方悔婚。

因为一旦悔婚,女方必须按照清单上的记载,将男方亲友给的财务还给男方。

但如果是男方悔婚,则不用还与男方。

在敲钉锤的当天,跟女方一同来的所有亲属,必须在男方家休息一晚。

这时才表明正式联姻。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才可以单独约会,之前见面,必须有旁人在场。

从取同意到正式结婚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规定。

少则一两个月,多的则达十年以上。

这个时间主要是依男女双方取同意时的年龄而定。

四、迎亲迎亲,土家人又叫‘娶亲’。

在土家族,正式结婚需用两天,暗喻好事成双。

而迎亲是在结婚的第二天,迎亲队伍在男方家吃过早饭,就带着聘礼去女方家接新娘。

这里,迎亲队伍的人员是有特别规定的:一个总管,负责招呼所有区迎亲的人及安排搬运东西的人手,还要同女方负责人进行交涉,清点物品,确定行程时间。

两对证婚人,一对为长辈,一对为同辈(多为兄嫂)。

表明男方对这段婚姻的重视。

一些帮忙的人,为男方亲朋,自愿来帮忙,并自带搬运工具。

这些人还有一部分是男方的长辈、同辈与小辈,不用做任何事,只是陪同,表明男方家族人丁兴旺。

一对开锣,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一对唢呐,紧随其后。

行进过程中,两种乐器交替演奏。

在迎亲队伍里,必须准备四个抬盒。

一个放钱,为了防止掉落,会按照一定的规定贴于抬盒上。

一个用于装鸭,一个放鲜肉。

还有一个放新娘的礼服,从头到脚,一应俱全。

迎亲队伍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到了新娘家,必须先交“进门礼”,才能进门。

一旦进门女方便有人为迎亲队伍装烟倒茶。

歇息片刻,女方便会安排迎亲队伍的人入席就餐。

吃完饭,男女双方的婚礼负责人进行交涉后,便让帮忙的人去搬运之前确定的物件,女方会按照帮忙搬运物件的人数,给帮忙人打发钱或小礼品。

预定时间一到,便“发亲”离开。

此时回男方家的排队顺序也有要求。

正娶打头,随后是新娘与新郎,由于男女双方家之间多数为乡间小路,不方便抬轿和行车,所以新娘是与新郎一起步行的。

后面接着正送,女方最亲的送亲人,要一同去男方家。

再后面是唢呐和开锣,这个时候就是合奏了。

最后面是帮忙抬嫁妆的人。

五、拜堂拜堂,土家人又叫‘圆亲’。

新娘新郎在堂屋“天地君亲师位”香火牌位前并排站立,在施礼者的祝词声中,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对拜。

之后是“喊拜”,过门新娘为每位被喊名字的男方亲族逐一奉上礼品,被喊男方亲族要回赠女方一定数额礼金。

这个时候同取同意时一样,有人在一旁记礼。

拜堂后,新郎新娘会争先恐后地进入洞房“抢坐床”。

因外按土家习俗,谁先抢坐新床,今后谁就当家作主管住对方。

抢完新床,就由男方的婆婆或奶奶将准备好的干果糖果之类的扔到新床上,让男方的小辈在床上“抢喜果”,有祝福多子多孙之意。

之后除了新浪的父母叔伯外,其他人不分辈分大小都可以来闹洞房,向新娘索要粑、花生。

瓜子等礼品,或要求新人表演节目。

正婚的第二天,新娘不能赖床,要早起给公婆送去从自己带来的礼品,通常为一床被子什么的。

表明嫁到婆家,一切都是大家的,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不分彼此。

之后还要下厨准备早餐,说明自己贤惠,能够下厨。

新娘拜堂圆房完婚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要返回娘家省亲,这就是“回门”。

进过上诉所有环节,整个土家族婚礼仪式过程才算圆满结束。

六、哭嫁在这里,我要特别讲一讲土家女流传久远的“哭嫁”习俗。

这是土家女用哭声表忆母女亲情,诉分别苦痛,谢养育之恩,贺欢乐出嫁,甚至泣婚姻不尽人意。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禀性和文化。

“哭嫁”开始于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姑娘不再出门做活,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

新娘居中,称“包席”,右女称“安席”,左女称“收席”。

新娘起哭声,“安席”接腔,“收席”帮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姑娘“哭嫁”形式多样,主要有母女哭、姐妹哭、姑嫂哭、姑侄哭等,或新娘个人单独哭,或一个同伴陪哭,或几个同伴陪哭;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时是“哭嫁”最高潮——新娘的左邻右舍都来陪哭。

“哭嫁”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或哭爹妈的,或哭兄嫂的,或哭姐妹的,或哭祖先的,或哭媒人的。

哭嫁歌一般即席而作,也有固定的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

“哭嫁”水平高低,往往是男方衡量土家女聪慧或愚笨的客观尺度,因此姑娘出嫁前都要秘密地向长辈潜心苦学。

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

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

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有一首“娘哭女”最为典型: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三、调查地婚姻习俗与民众生活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土家族的婚嫁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男女交往,更加直接,不再像从前那样婉约。

道路通了,迎亲不再是徒步过去,已经是车去车来,但为了保持土家人的婚嫁风俗,人们还是会选择一段路步行过去。

经济发展了,结婚之后都是独立套房,很少有人还和父母同住……但对于婚嫁过程的重要礼仪,人们没有遗弃,沿袭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