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表演艺术
陕西皮影 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 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形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 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 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 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 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皮影的历史
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 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 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 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 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 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 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 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 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在中国北部山西省的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 陕西皮影相似。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 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 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山西南部的皮影戏里,各种传统吉祥的图案,如福禄寿、五子 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 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也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 样,如d字不断头、富贵连年、如意长寿等。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 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 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 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 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 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 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 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 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 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 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 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 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 音乐。
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 (14世纪-19世纪)时就 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 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 括;镌刻精细流畅。 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人 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 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 定引人入胜。图案的装饰 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 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 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 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 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 的艺术风格。
一张嘴道尽天下事— 一张嘴道尽天下事—中国曲 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 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 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 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
相声,是中国曲 艺艺术品种中影响最 大,最受听众观众欢 迎的一种。可以说, 在中国,地不分东南 西北,人无分男女老 幼,没有不知道相声 不喜欢相声的。 相声又是中国曲艺中 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 品格的一种。
快书和快板属于中国曲 艺中韵诵类即似说似唱的 一类表演形式。快书与快 板虽然都以节奏感极强的 数唱或诵说方式进行表演, 所说唱的曲词均是句式比 较规整的韵文。
但也有区别,除说唱表演时因曲种形式不同, 但也有区别,除说唱表演时因曲种形式不同,即采用不 同的方言,使说唱的曲调或者诵说的节奏感不同之外, 同的方言,使说唱的曲调或者诵说的节奏感不同之外,曲 词也有所不同:快书或者在快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板书, 词也有所不同:快书或者在快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板书, 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中、 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中、长篇节 目,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而快板一般只 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 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且曲词的押韵方法比 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 较自由,称为 花辙 花辙",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 较自由,称为"花辙 ,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无论 是快书还是快板书,曲词的基本句式, 是快书还是快板书,曲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为主的上 下句体结构, 下句体结构,但实际运用时只要与说唱的节奏与曲调不矛 盾,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 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
陕西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 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同 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 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 "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 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 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 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 合签手。 其实就是五个人,可是听起来像 是一个乐队。 "
相传早在公元3世 纪至7世纪,生活在 中国新疆地区的维吾 尔族中,就流传过一 部名为《阿里甫·埃尔 杜额阿》的达斯坦节 目,表现的是本民族 英雄埃尔杜额阿的英 雄事迹。从此表现英 雄人物成为达斯坦说 唱的一个传统。
蒙古族的表演艺术
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 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 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 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 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 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 马背民族。由于语言系 属、生活地域和民族历 史的多种原因,在蒙古 族的广大民间自古流传 着信仰万物有灵、崇拜 多神的原始萨满教。
昆剧,在历史的演变过 程中,曾经有“昆山腔” (简称“昆腔”)、“昆 调”、“昆曲”、“南 曲”、“南音”、“雅部” 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 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 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 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 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 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 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 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 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 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 历间(公元1573-1620年) 《钵中莲》传奇抄本中, 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 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 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 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 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 到其他地方了。
“腰鼓”是陕北各地 腰鼓” 陕北各地 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 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 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 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 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 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 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 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 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 之一。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 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 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 令人陶醉,被称为“ 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 第一鼓” 1996年,安塞 第一鼓”。1996年,安塞 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腰鼓之乡”。 国 中国腰鼓之乡”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 的保护,2006年 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 “采茶戏”,是十八世纪 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 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 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 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 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 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 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 特点,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着重 自然生活的模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当时黄 梅戏演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服装道 具和锣鼓也是临时拼凑,往往是演到那里就向那 里的观众商借。这一阶段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 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 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 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木偶造型艺术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 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 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 的戏具。 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 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 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 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 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 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 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 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 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 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这是中国 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草原上的“安代” 草原上的“安代”和《安代舞》 安代舞》
“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 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 艺术殿堂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 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 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 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 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得以了解。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河南高调”,由于早期 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 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 “讴”,又叫“河南讴”; 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 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 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 为“靠山吼”。
Hale Waihona Puke “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 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 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百花盛开的少数民族艺术
藏族的表演艺术 藏舞
几千年来,生息在雪域高原上的 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 “沧海变桑田”、“猕猴变人”的 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 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 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 的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羌姆”。 今天,人们都自豪地称道:"能 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歌唱"。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 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 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小舞台浓缩大人生— 小舞台浓缩大人生—中国戏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 方歌剧“,它是地地 道道的中国国粹,因 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 史。它的源头要追溯 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 剧,特别是十八世纪 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 方戏"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