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话题作文。

2、了解话题作文中话题的类型。

3、掌握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4、了解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易犯错误,注意避免。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区别。

1、以“这里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注意:①题目中的“课堂”不是指学校里的课堂。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请就所给的这几句诗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以“座右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二、话题作文题目的结构:话题作文题目的结构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导语、话题、写作要求。

导语(有些空缺导语,有些用材料代替了导语):一般对话题作出了具体的诠释,暗示了话题的含义或选材的范围。

审题时要理清材料的关系,把握材料的内容。

(用材料代替导语,就成为“材料+话题”的新题型。

)话题:一般提出本次习作所要写的具体内容,如话题、写什么等。

审题时要看清话题,了解话题的特点。

写作要求:一般提出平时习作中要注意的常规问题,如拟题、字数、书写等。

包含“三自”: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例题一:生活中,一句夸奖的话可以使我们备受鼓舞,但也可以使我们沾沾自喜,甚至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一句批评的话常常使我们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但也可以使我们心灵警醒,精神振奋,从此奋发向上。

面对夸奖或批评的心态不同,对日后的影响也会不同。

(以上为导语)请你以面对“批评”或“表扬”为话题(话题),写一篇作文,或记叙事情,或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你心灵深处的真切感悟。

要求:可以从一方面来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写,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要求)例题二:请具体解读下面的习作训练题,分别找出导语(或材料)、话题、写作要求。

文华爱发怒,说伤人的话,爸爸说:“你每发一次怒,就往墙上钉一枚钉子;每控制住一次,就拔一枚钉子。

后来,文华终于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了。

爸爸指着钉疤累累的墙说:“你发了脾气,伤害了人,可以道歉,但却在那人的心中永远留下了疤,难以平复了。

(以上为材料)。

请以“伤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以上为话题)。

①文体不限。

可记述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

②自拟题目。

③不少于800字。

(以上为要求)分析明确:虽然其中有“为话题”三个字,但不是纯话题作文,而是用材料代替了导语,成为“材料+话题”的新题型。

题目材料包含的信息:1、不正确的行为会伤害人;2、这伤害是难以平复的;3、呼吁和谐相处;(主题)话题作文构思过程:分析话题及导语(材料)——确定写作范围和中心——选取相关具体材料——通过写作表现文章中心。

三、话题作文题型与材料作文题型的区别:材料作文题的立意受材料的限制较严。

话题作文题要求写作内容在话题范围内就行,不一定限制立意。

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

“材料+话题”的新题型,立意受材料的限制也较严。

材料作文的题型组成构件包括“材料”、“提示语”和“要求”。

话题作文的题型组成构件一般包括“导语”“话题”“要求”三个部分。

话题作文审题时要对这三个部分仔细阅读,明确试题的要求。

例如“导语”中的提示、“要求”中对字数、文体、写作方法的要求等。

四、话题的类型(一)观点型话题这种话题本身就是论点,亦即文章的主旨,也可叫做“虚题”,写作时只要在文章中表现主旨就行了。

例: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二)范围型话题这类话题通常只是给考生圈定一个写作范围,考生必须根据这个写作范围去确立文章的观点,亦即文章的主旨。

然后围绕这个主旨去写。

例如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给考生画了两个圈圈:一个是大圈,即必须谈的是对事物的“选择”;一个是小圈:即这个选择必须是经过心灵的矛盾、冲突、斗争后所作出的选择。

例题: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它既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

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

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三)关系型话题这类话题通常是在提示性文字中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

命题时命题者将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以并列短语或并列复句的形式出现。

审题时必须确定立意主旨,亦即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会偏离话题。

例题: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这个话题用连词“和”把“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两个事物连接起来,至于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则没有告诉我们,也就是说它没有告诉我们文章的主旨,我们必须根据揭示性的材料确定主旨,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题:(材料略)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这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考生必须就揭示“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展开作文,不能只谈其中之一。

否则就会判为离题。

(四)列举型话题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只要抓住列举的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肯定其中的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也就是没有必要一个不漏地全面兼顾。

例题:祖国在前进,社会在变化,请就当前的热点问题,诸如环境保护、道德风尚、维护和平、尖端科技、希望工程、素质教育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

以“我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列举的六个热点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地都写。

我们只要谈其中一个问题,谈得深刻透彻即可。

(五)寓意型话题这类话题不光有其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还有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对于这类话题,写作时不要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要挖掘它的深层含义,根据它的深层含义来确定文章的主旨。

话题:园林工人为了让一棵棵小树长成参天的大树,将来成为高楼大厦的栋梁,他们便毫不留情地把那些不利于成长的枝枝杈杈剪去。

请以“剪枝与成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话题的写作应该写出它的比喻义:父母对于子女的缺点要予以纠正,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老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批评指正,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

这样定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和厚度。

五、关注话题材料的导向1、话题材料有助于话题的理解。

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不久后,有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

客人笑道:“有哈里(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请以“同样自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材料导向:同样自豪的是“总统和农民”,那么也可以是“成功与失败”(只要过程是付出)、“伟大与平凡”(只要目的是贡献)、“优秀和普通”(只要是尽力而为)等等。

2、话题材料暗示了写作主旨的取向。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学习使人聪颖,学习使人进步,学习给人带来无限创造力。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未来的世界属于会学习的人。

请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导向: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学习给人带来无限创造力;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促进社会进步;③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立足社会。

3、话题材料隐含了写作素材的选取。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大到人类社会、广袤的自然界,小到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我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或剧烈或微妙的变化。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带向:①写社会人、事、物、景物的变化;②写自然界的变化;③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④写自己的变化。

六、注意把握写作要求和命题人的主观意图。

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实生活中孤立的人不是社会人,孤立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一个人每一天都和别人进行着有意或无意的合作,在合作中生活、工作、学习。

请以“合作”为话题,联系你个人的经历和感情,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要求中有“联系你个人的经历和感悟”这样的文字,提醒我们写作中应当有自己的东西,不能仅仅写他人的。

还有文体字数等的要求,我们也不能忽视。

材料是一段议论性的话语,从话语中概括出来的观点(人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生活、工作、学习)其实就是命题人的观点,写作中应予以体现。

写作实践:以“良师”为话题进行立意练习,并写一篇作文。

审题立意示例:①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有情,献身大地,它教我做人应该无私奉献。

落花是我的良师。

③磨难是一位良师。

④母亲是良师——教给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⑤时间是伴随终生的良师——时刻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⑥自然界里的花花草草是良师——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七、话题作文审题立意常用方法:(一)化大为小法话题往往“开口大”,角度多,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呆板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面面俱到,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化大为小”,要以小见大,一叶知秋,透过一扇小窗尽窥独特之风景。

甚至“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

例如: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先“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

可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

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值得注意的是: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又如请以“读书与创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

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