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基本能力》主讲:重阳老师15年下15年上14年下14年上阅读理解能力1题14分1题14分1题14分1题14分逻辑推理能力2题4分2题4分2题4分2题4分信息处理能力2题4分2题4分2题4分2题4分写作能力1题50分1题50分1题50分1题50分阅读理解能力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期题目1511考期1请简要概括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4分)2简要分析北京故宫的建筑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结合中取得的艺术效果。
(10分)1503考期1冰盖上的湖泊与普通湖泊的差别是什么?(4分)2请根据文段中的描述,简要分析冰盖上的湖泊会产生的影响。
(10分)1411考期1请简述文中“照着讲”的意思。
(4分)2简要分析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应该怎样“接着讲”?(10分)1403考期1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什么?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看法。
(4分)2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可是艾顿却说“还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说说你的理解(10分)阅读理解考试题型分析阅读常考题型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2、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 要信息及重要细节;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1、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 :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重要词语”:针对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1、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理解例题: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对阅读过程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方见健。
使粗心大意不得。
”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
”1“恰如数重物色”中的“物色”的意思是( )A.形貌B.寻求C.物品D.风物、景色1、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理解注意问题: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择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还要兼顾词的本义; 从词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来验证是否正确。
例题: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对阅读过程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方见健。
使粗心大意不得。
”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
”1“恰如数重物色”中的“物色”的意思是()C A.形貌 B.寻求 C.物品 D.风物、景色答案:1、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理解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意”:(诗文、话语中)含有的意思,多指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重要句子”: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2、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寻找符合要求的信息“整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或概述。
“信息”: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例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
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
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做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俗。
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俗了。
所以世上的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
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
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她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
简答:作者从中悟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先分析材料的性质;进一步分清材料与题目关系;选择合适的句式,分列成要点,简要整合;整合要保证全面、简洁,符合题干要求;要有选择,有多个要点时,各条的句式、长短要一致。
例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
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
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做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俗。
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俗了。
所以世上的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
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
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她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
简答:作者从中悟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参考答案: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
2、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分析综合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思路: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3、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鉴赏评析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3、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鉴赏评析常见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结合、3、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鉴赏评析九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对比3、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鉴赏评析九种常用常见语言特点: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行云流水、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整散结合九种文学鉴赏常用术语列举如下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叙述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抒情方面: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九种文学鉴赏常用术语列举如下表现方法:赋、比、兴,联想、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典、讽喻等;行文构思: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材料特点: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修辞方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九种文学鉴赏常用术语列举如下语言特色: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主题、意境、感情方面: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怀古伤今等。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 对象具体包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正误判断。
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评判其优劣或指明其区别。
指明思想观点的价值所在:如创新意义,现实意义,可吸收、借鉴、推广之处等。
指明思想观点的不当或不足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充。
注意的问题:对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文章为基础。
要全面、辩证地评价。
评价要有理有据。
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不能无的放矢,漫无边际;不能脱离语言材料,滥用术语;不脱离全篇,妄加生发,无中生有。
2.读书的意义------俞平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
游历者,活动的书本。
读书则日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
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不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
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
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
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
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
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
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
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
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
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
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问题:(⑴)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⑵)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学员答案答:1.“空气”这里指读书需要的大环境。
既为功名富贵,依目前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不喜欢读书,懂得读书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
2.纵观古今,读书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内外兼修。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是为了扬名。
当代好多人读书是为了换来富贵。
这些都属于好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便不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
它使读书成了人们追名逐利的工具,而不再是单纯的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
所以说这已经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参考答案:(⑴)这里的“空气”指读书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
(⑵)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养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