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财政产生的原因:①公共需要(一般原因)
②剩余产品(必要条件)
③国家的出现(直接原因)
第一章财政的职能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现象。
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不对称③外部效应、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政府失灵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④寻租行为
财政: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通过依法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组织公共收入和安排公共支出,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财政的特征:阶级性、公共性、强制性、收支依存性。
财政职能:①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②收入分配(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③稳定经济
①调节资源在积累和消费、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机制:“看得见的手”的计划机制。
手段: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以政府投资、税收、补贴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②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转移支付、工资制度、税收调节、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线。
③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章财政的基本理论
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
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效用不可分割性。
分类: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的需求水平相加、公共产品的需求垂直相加的原因:
私人产品下,每个消费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所能调整的只是其消费数量;公共产品下,每个消费者面对的是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他们所愿支付的价格不同。
公共定价:通过一定的公共程序和规则制定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的借鉴意义:
①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把握政府干预的限度。
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要相互协调。
③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实践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
④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以经济方法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损益分析,评价项目的收益及官员的政绩。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宏观因素:①经济②政治③社会
微观因素:①公共部门产量水平的决定②环境③公共商品的质量④人口变化
⑤公共部门的投入品价格
瓦格纳法则:随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
皮科克威斯曼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替代、集中、检查。
马斯格雷夫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①传统社会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
④成熟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
行政管理费构成:社会行政、社会经济管理费(行政、公安、国家安全、司法检察、外交)。
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的原因:
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使用效率。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我国政府机构和人员过分膨胀,政企不分。
预算约束弱,公款私用。
解决途径:①完善政治程序,提高透明度,公民得到充分信息,实施有效监督。
②财政部门对行政管理费加强监管。
政府介入教育(混合物品)支出的理由:
①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进步源于教育。
②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③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不完善。
政府介入卫生(纯公共物品)支出的理由:
①减少贫困,公平收入分配。
②公共卫生领域是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
③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
卫生费用的构成: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改革的基本内容: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管,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供大于求:保护价政策求大于供:生产救济政策
政府投入农业的理由: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部门的特殊性。
③克服不稳定与稳定之间的矛盾。
④提高农业生产率。
投入政策:①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②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
③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④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⑤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投入。
⑥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
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①弥补市场分配制度的缺陷。
②内在稳定器作用。
③弥补商业保险市场的局限性。
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①现收现付制②完全基金制③部分基金制
①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支出,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②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③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支出,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医疗保险的标准:①单位:职工工资总额6% ②个人:本人工资收入2%
税收支出的形式:①税收豁免②纳税扣除③税收抵免④优惠税率
⑤延期纳税⑥盈亏相抵⑦加速折旧⑧退税
财政补贴:影响相对价格构成,可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补贴对经济影响的机理:①改变需求结构②改变供给结构
③外部效应内在化④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①补贴过多,财政负担严重。
②企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不公平竞争。
③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
④补贴不当,刺激不合理消费,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改革内容:①制度创新,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减少财政补贴项目、规模,调整分配格局。
②重新规范补贴重点和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增加科研补贴、环境保护补贴、中小企业补贴。
改革农业补贴、公用事业补贴。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税收与收费的异同:
相同点:①主体是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及其授权机构。
②依据是政府政治权力。
③是财政收入的形式。
不同点:①税收按照负担能力和调控需要原则征收,纳税人的收益和缴税量无对等关系;
收费按照“谁收益谁付费”原则,有对等关系。
②税收有财政和调控职能;收费重在规制管理。
③税收用于各项公共需要;收费有特定用途。
④税收由专门机构收取,归财政统一预算支付;
收费由政府职能部门或其他公共部门收取,由收取部门使用。
第八章税收原理
税收性质: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原则:公平、效益原则。
税负转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等办法,将缴纳的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转嫁特征:
①与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价格的升降由税负转移引起。
②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即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③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主动行为。
转嫁方式:
①前转(顺转):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说服转嫁给购买者。
②后转(逆转):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
③消转(内转):通过内部消化减少其他成本支出的方式抵消税负。
④税收资本化(税收还原):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税负。
税负归宿:经过转嫁后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④对垄断性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⑤从价课征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收入效应:由于政府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降低了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替代效应:由于差别课税,改变了纳税人的消费选择,满足程度相应下降。
第十章税收制度
新税法的理念:
①推进税收法制进程,突出立法思想。
②注重法条的可操作性,突出征管效率。
③进一步加强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④强化征税部门的职权意识。
⑤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建设。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折价、溢价。
经济效应:资产效应、需求效应、供给效应。
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