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4个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56例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0mL.1mol/L NaOH溶液为例)1、NaOH药品不纯(如NaOH中混有少量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NaOH时,称量时间过长。
由于部分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 ,得到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NaOH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NaOH时,若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酸碱中和滴定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
19、锥形瓶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再取待测液,造成待测液实际用量增大,测定结果偏高。
20、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出就取液入锥形瓶,由于气泡填充了部分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1、滴定前,锥形瓶用水洗涤后,或锥形瓶中残留水,未干燥,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虽然待测液体积增大,但待测液浓度变小,其物质的量不变, 无影响。
22、滴定前,液面在“0”刻度线之上,未调整液面,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23、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 使待测液飞溅到锥形瓶外,或在瓶壁内上方附着,未被标准液中和,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偏小, 测定结果偏低。
24、移液管下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内, 使待测液体积偏大,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
25、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 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6、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仰视刻度线, 读数偏大,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
27、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俯视刻度线,读数偏小,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8、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滴定管刻度线,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刻度线,读数偏小。
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9、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部分标准液用来填充气泡所占体积,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30、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液或标准液滴到锥形瓶外,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31、滴定达终点后,滴定管尖嘴处悬一滴标准液,造成实际进入锥形瓶的标准液减少,使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32、滴定前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终了后,溶液变红,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33、溶液变色未保持30秒,即停止滴定,结果溶液又恢复原来的颜色,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34、滴定过快成细流,立即读数,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35、用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选用酚酞。
由于酚酞的变色范围在8.2∽10之间,造成消耗强酸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36、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甲基橙。
由于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之间,造成消耗强碱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37、硫酸铜晶体不纯,含有受热不挥发或不分解的杂质;使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低,测定结果偏低。
38、实验开始时,称量的坩锅未经干燥。
使得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39、硫酸铜晶体表面有水。
硫酸铜晶体在加热时,它表面的水失去,导致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40、坩埚的内壁附有受热可完全分解成气体的杂质,使得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41、坩锅内壁附有不挥发杂质。
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42、硫酸铜晶体未研成细粉末。
水未能完全失去,使得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低,测定结果偏低。
43、样品硫酸铜晶体已有部分失水。
会造成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变小,测定结果偏低。
44、加热时晶体尚呈蓝色,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
因有少量CuSO4晶体没有分解,水没有完全失去.所测水的质量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45、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受热不均匀使少量晶体溅出坩埚外。
因少量晶体溅出,把这一部分的质量也当成了水的质量使测得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46、晶体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部分变黑。
由于使少量CuSO4分解为CuO和SO3,SO3挥发,致使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47、加热后白色粉末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称量。
因白色粉末没有在干燥器中冷却,又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致使测得的水质量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48、两次称量相差0.12g。
该实验要求两次称量误差不得超过0.1g,现在两次称量相差0.12g,说明晶体没有完分解,测定结果偏低。
中和热的测定49、用弱酸或弱碱代替强碱或强酸。
由于弱酸弱碱为弱电解质,其电离需吸热,导致反应产生的热量少,测定结果偏低。
50、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因所取盐酸体积大于50.0mL,测定结果偏高。
51、用0.50mol·L-1NaOH溶液代替0.55mol·L-1NaOH。
NaOH溶液的浓度偏低,导致中和反应中盐酸不能完全反应,测定结果偏低。
52、选用较高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
盐酸和NaOH溶液的浓度过大就会使溶液中的阴阳离子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强,电离程度就会减小,则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一部分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测定结果偏低。
53、用温度计测量盐酸温度后,未用水冲洗干净,就直接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
使部分NaOH溶液中和,产生的热量散失在空气中,测定结果偏低。
54、量取盐酸后没有换用量筒,就直接用未洗干净的量筒量取NaOH溶液,测定结果偏低。
55、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时,实验操作迟缓。
使得部分热量损耗,测定结果偏低。
56、把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时,有少量溅出。
由于NaOH溶液有少量的损耗,中和反应未进行完全,产生的热量偏小,造成测定结果偏低。
高中化学知识点“一般”与“特殊”超全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1. 原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氕的原子核中无中子。
2.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2的一般是金属原子;但氢、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都不是金属元素。
3. 质子总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一般是同种微粒;但Ne与HF例外。
4. 离子核外一般都有电子;但氢离子(H+)的核外没有电子。
5. 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双原子组成的;但稀有气体为单原子,臭氧为三原子组成。
6.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般是单质,是纯净物;但O2与O3,白磷与红磷它们是混合物。
7.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一般是化合反应;但反应物仅一种参加,却属于化合反应。
如:3O2=2O3,2NO2N2O4。
8. 原子活泼性强,对应单质性质一般较活泼;但氮原子活泼,可氮气很稳定。
9. 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氧化物;但Mn2O7 是酸性氧化物,Al2O3、ZnO是两性氧化物。
10.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酸性氧化物;但CO、NO不是酸性氧化物。
11. 酸酐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但HMnO4的酸酐Mn2O7是金属氧化物。
12.酸酐一般是氧化物;但乙酸酐[(CH3CO)2O]等例外。
13. 溶于水成酸的氧化物一般是酸酐;但NO2溶于水生成了硝酸,可硝酸的酸酐为N2O5。
14. 一种酸酐对应的酸一般是一种酸;但P2O5既是偏磷酸(HPO3)的酸酐,又是磷酸(H3PO4)的酸酐。
15. 无氧酸一般都是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但氢氰酸(HCN)例外。
16. 酸的“元数”一般等于酸分子中的氢原子数;但亚磷酸(H3PO3)不是三元酸而是二元酸,次磷酸(H3PO2)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硼酸(H3BO3)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等。
17. 在某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该元素化合价越高,对应酸的氧化性一般越强;但次氯酸(HClO)的氧化性比髙氣酸(HClO4)的氧化性强。
18. 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一般是金属;但非金属石墨有金属光泽也能导电。
19. 饱和溶液升髙温度后一般变成不饱和溶液;但Ca(OH)2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仍然为饱和溶液。
20. 混合物的沸点一般有一定范围,而不是在某一温度;但95.5%的酒精溶液其沸点固定在78.1℃21.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但水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可水既非酸也不是碱。
22. 通常溶液浓度越大,密度一般也越大;但氨水、乙醇等溶液浓度越大密度反而减小。
23. 蒸发溶剂,一般溶液的质量分数会增大;但加热盐酸、氨水时,其质量分数却会降低。
24. 加热蒸发盐溶液一般可得到该盐的晶体;但加热蒸发AlCl3、FeCl3溶液得到的固体主要为Al2O3、Fe2O3。
25. 酸式盐溶液一般显酸性;但NaHCO3水解程度较大,其溶液呈碱性。
26. 强酸一般制弱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强酸;但H2S气体通人CuSO4溶液中,反应为:H2S +CuSO4 =CuS +H2SO4。
27. 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般能氧化活泼金属;但铁、铝在冷的浓H2SO4或浓HNO3中钝化。
28. 酸与酸一般不发生反应;但浓H2SO4、H2SO3能把H2S氧化:H2S+H2SO4(浓)=SO2+S| +2H2O,2H2S+H2SO3=3S +3H2O。
29. 碱与碱一般不发生反应;但两性Al(OH)3 能与NaOH反应,氨水能与Cu(OH)2发生反应。
30.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能与酸发生反应;但下列反应能发生:SiO2 +4HF=SiF4 个+2H2O ,2H2S+SO2=3S+2H2O。
31. 酸与碱一般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下列例外:3H2S +2Fe( OH)3 =2FeS +S +6H2O ,3Fe(OH)2 +10HNO3=3Fe(NO3 )3 +NO 个+8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