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语文课堂张扬阜宁师范附属小学金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灵性的、千差万别的人。
素质教育的真谛,绝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会学习的一代新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所谓人文性,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
因而,我们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个性尽情张扬的舞台。
一、变“冷色调”为“暖色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搞得老师像没有感情、不苟言笑的零碎知识传播器。
学生呢?如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说话一个口吻,思维一个模式,更不用说大胆质疑了。
事实上,只要是人,都希望时时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拥有自由,感受到平等、尊重,小孩子更需要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应像一个调色师,用真挚的情感,宽厚的胸襟,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暖色调。
学生自然就消除了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潜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为此,我们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活动,展现多姿多彩的自我,个性发展才有了前提。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今天的教师再也不能是那个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的“皇上”了,而应该是学生疑惑时的良师,亲密的朋友,生命成长的益友。
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要微笑着面对孩子,要平等地和孩子们说话,努力体现民主的教风。
我们要有“丰富多彩”的学生观:有的孩子善于观察,有的孩子能说会道,有的孩子爱想象……正如花园里的花一样,千姿百态,各有千秋,这是很自然也很普遍的现象。
课堂上,不仅仅教师可以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不仅仅教师可以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老师,不仅仅可以发表赞赏的意见,也可以发表反对的意见。
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敢说、爱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善待学生的表现。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基础、生活积累不尽相同,因而,孩子们的表现往往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草率应付,更不能简单呵斥,而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可以婉转地说:“这是你的理解”来延迟评价,或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等方法来引导。
在这样的细心呵护下,学生还怕什么呢?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反之,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学生毫无生气,毫无个性的发言。
压抑久了,会导致课堂“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
二、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教育不是告诉。
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欣赏感悟都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
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的苏教版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式构段方式,如苏教版教材的《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挖掘才会深入,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
前不久,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节课,他一反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上课就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名的旅行家?学生答知道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他当即组成两个旅游团:徐霞客旅游团和马可波罗旅游团,接着支老师让两个旅游团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来向游人介绍风景,并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其次要善于用新颖有趣的传说把游客所见到的景物讲得趣味横生,这样游客才会游兴大增。
学生听了兴致盎然,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练习朗读,而后穿插自己认为合理有趣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串成解说词,课堂散发着个性的芬芳,让所有听课老师暗暗叫绝!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
这不禁让我想到同一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处理的两个教学片段。
《九寨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旅游胜地九寨沟的自然景观、珍禽异兽。
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1、自读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教师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虽然,这个语段的教学,老师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但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框框里学,被动,热情不高,感悟和体验都不深。
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1、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
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2、组织交流汇报。
一些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
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又如: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或“五彩池”。
一部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教师配上课件,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
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就走出课文,开拓了学生视野。
还有一位学生说他曾经去过九寨沟,向大家介绍了我亲眼目睹的湖泊……以上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氛围。
三、变“单一”为“多元”。
传统的教学,教师强调讲得细、讲得全,唯恐哪个地方讲漏了。
课堂上,教师以一个个细细碎碎的问题牵着学生,教师一问,学生一答。
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可以从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往往是只有一个所谓“标准”的答案。
学生在这样的笼子里,就如同被圈养的动物,即便有个性,又如何有得以施展的时空呢?为此,我们要努力拓展有限的教学空间,创设一个学生能自由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尽情演绎、自由舒展。
这样,孩子的心智之花才能灿烂开放,个性才能得到尽情张扬。
1、教师在设计“读练”内容时,应当考虑到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思维空间,切忌滥、碎、浅,应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有一定思维度的,内容宽泛的,答案不划一的问题,让学生以个性化的阅读来感悟,切实解放学生的头脑,从而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如有位教师在教《海伦.凯勒》一文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以“()的海伦.凯勒”这一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合理的学习空间,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汇报交流时,有的说“可怜”的海伦.凯勒,有的说“不幸”的海伦.凯勒,还有的说“坚强”的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这种在大问题背景下的阅读实践活动,就学生的思维、语言的发展无疑具有创新意义,它为个性和谐发展提供了机会。
2、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而且横向交流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这种立体交互网络,往往可以产生1+1>2的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教《二泉映月》的重点段时,有意识地辅导学生以方法,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自学,并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阿炳小时候到二泉听不出有什么声音,可是后来为什么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显然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教师让全体学生再读课文突破它。
然后,用学生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但在检验过程中又非一问一答式,也非满堂灌,而是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展开讨论。
同学们纷纷说:“小时候阿炳生活经历还不丰富”,“后来的阿炳经历了生活的穷困和人世间的各种痛苦,有了生活的积淀”,从中体会到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以及理解了“积淀已久的情怀”。
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完善了自己的个性。
四、变“机械重复”为“个性选择”。
关于课堂练习,很少有老师好好想想应该怎么科学设计,常常是照例做做练习册,抄抄词语之类,这些基础练习固然重要,也需要做。
但是为了让课堂个性的光芒不随着课的结束暗淡,练习也要精心设计。
例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
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介于两者之间。
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分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三袋麦子》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A,快过年了,土地爷爷又上路了,他呀,要把聪明的小猴送给他的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再送给其他小动物,他会送给谁,这些小动物又会怎么处理这袋麦子呢?续写童话《三袋麦子新传》。
B,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传神的语句,并谈一谈好在哪里?C,复述童话《三袋麦子》。
这一组作业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展了个性。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的教育应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个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张扬、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