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

25、伯牙绝弦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感人至深。

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题有深刻含义:课题“伯牙绝弦”有两层含义:一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向世人宣告从此不再弹琴了。

二是告诉世人我的知音唯有子期。

课题是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文章中也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和高山流水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凄美的有关“知”音的故事。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伯牙绝弦》的故事千古流传,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是中国文人对于知音、友谊的诠释,文章不过短短七十七个字,却表现出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令人神往,断人愁肠。

于是文章的点就在那“知音”二字。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江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胸怀,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所以,此乃知音。

那从哪些方面具体看出来呢?
<1>知音--对音乐的相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必得之”试想一个贵为晋国大夫,当世的文人雅士,属于“士”阶层,而一个不过是山野村夫,乡间隐樵,两人相处不过短短数日,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死之交,演义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是什么?——是音乐,是音乐打破了高低贫贱,将两颗同样高贵的心相连;是音乐跨越生死,令身为艺术家的伯乐竟不惜“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知音不仅仅是子期对伯乐的相知,伯牙对子期的痴心。

而是子期、伯牙;伯牙、子期对音乐的共同“相知”!
伯牙与音乐相知:文章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没有这伯牙的善鼓,何来子期的听之。

那么伯牙的善鼓表现在那里呢?仅仅是擅长,善于弹琴上吗?解读这句话我读出了两个层面的意思:1.第一层:高超的琴技。

如子期所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不但能鼓出高山之势、流水之音(若泰山、若江河),而且还能表现出山之巍峨、高远(峨峨兮);水之浩淼、澎湃(洋洋兮)。

真是琴技高超呀!2.第二层:非凡的创作。

可细细说来我们不难发现,文中不说“伯牙鼓琴,鼓为高山”,偏偏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不说“鼓为流水”而说“志在流水。

”为何用这“志”字,不用“鼓”,伯牙的善鼓只是琴技高明吗?“鼓”弹奏,拨弄也,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术。

而“志”是意志,心意,心之所念,是一种创作。

伯牙心之所念,必手而得之,操琴创作到了一种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界。

文本中,一个“志”字就让我们体会到,伯牙的超乎寻常的艺术创造力。

试想伯牙就要用着抽象的,无一凭借的“虚”“无”的音乐去描摹高山流水,去幻化出山中涌动的层云,林中流动的山涧,浩淼的江河,清冽的山泉,去表现胸臆中所被唤起的情调、感想,及脑际所浮起的思想这是何等的神奇!“心向往之,乐便叙
之,手既鼓之。

”善哉,音乐之玄妙;善哉伯牙创作之神奇,难怪子期感念这音乐的精深、闳大,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与音乐相知:那么作为一介布衣,山间樵夫的钟子期,他的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从子期的角度我也读出了两层意义1.第一层:子期对音乐形象性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抽象”的。

面对着伯牙有心淌出的抽象的“纯音乐”,既无“标题”,又无介绍,作为陌路人的子期居然能听出这“弦外之音”——“若泰山”,“若流水”。

伯牙音乐中所传递的信息,在子期的胸中引起了响应,共振,音乐就“活”了!2.第二层:子期对音乐细节个性的鉴赏能力。

子期不但能将“音乐形象化”,而且他对音乐还能敏锐地“看到”音乐的个性与细节。

子期不但听出音乐所表达的高山流水,更能从乐曲中听出山之情貌“峨峨兮”,水之情态“洋洋兮”。

可见子期具有非凡的“音乐视觉”。

正是由于伯牙有着如此非凡的创造才能与演奏技能,才能创作出如此气韵相生,意境悠远的《高山流水》。

也正是因为子期有着如此精深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听懂这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

他们的相识是建立在对音乐共同的相知之上。

<2>知音--对心灵的相知。

伯牙真有必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再鼓”吗?须知,伯牙、子期相聚不过数日,两年后伯牙再去寻子期,方知其早逝。

况且伯牙是一代琴家,必视音乐为生命。

为谢知音、为何非碎琴断弦不可。

看来伯牙、子期之相知不仅仅停在这对“音”的相知上。

正如文中所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从这“必得之”三字我们可以看出钟子期对伯牙音乐的感受多么入微准确。

正如上文所说不但听得出形,还能辨出情貌,无论伯牙鼓出何音,钟子期必能明了。

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

作者不说“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而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请看这“念”字,下为一“心”字底,系心中所思、所想,乃内心的独白!子期所得之的不仅仅是对伯牙音乐的了解,不仅仅是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明月等。

而是越过音乐,触及到了伯牙的内心,这表面的知音后其实深藏着子期对伯牙的知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的心意只有子期才能明白!这才是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不点自通的真知己呀!
2、从语言表达上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字精练,意义深远。

本文具有文言文特有的特点。

全文只有七十多字,却完整地向我们介绍了伯牙与子期相识,相处,生离死别的过程。

可谓字字珠玑,用精练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
(2)一字多义,多字同义现象。

一字多义:文中四次出现了“善”这个字,但表达的意思不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中为擅长,喜欢。

“善哉”中是好的意思。

多字同义:文中“志”“念”都是想的意思。

此处应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奇妙。

(3)对仗的句式。

文中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是:“艺术的魅力”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有关艺术的专题原来有所涉及,但由一个单元的形式出现是第一次。

本次专题有关音乐、绘画、戏剧等,原来有所涉及的有四年级上册的对祖国古典建筑的颐和园、长城等。

另外,个别课文也对一些艺术领域有所涉及,如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等。

在六年级下册也有对民俗艺术的介绍。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