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
一、儒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二、道家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
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墨家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法家
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
期法家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
《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
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
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
《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五、阴阳家
邹衍,齐国人。
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
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
“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
“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
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
可见,学儒术也好,攻阴阳也罢,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
对此,司马迁旮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然要其归,
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
……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史记·封禅书》)
“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而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里。
”(《史记·乐毅列传》)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而邹衍的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邹衍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是以邹子重于齐” (《史记·孟荀列传》)。
被赐为上大夫。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然而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
《盐铁论·论儒》中说:“及闵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说:“齐闵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
孟尝君恐,乃如魏。
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闵王亡在莒,遂死焉。
”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
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
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说苑·君道》载;“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
’郭隗曰:
‘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
’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
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
”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
刘歆记载此事说:“《方士传》言:
昭为郐衍拥慧。
”继而拜邹衍为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自注中说邹衍为“燕昭王师”。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更详:“(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
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
《艺文类聚·水部下·谷》载:“刘
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
”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也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般,邹衍吹律,寒谷可种。
燕人种黍其中。
号曰黍谷。
”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
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
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
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下狱的一个口实。
燕昭王死后,由惠王继位。
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
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这是一起冤案,后来终于得到昭雪。
这时,齐闵王已死,齐襄王早已继位,稷下学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
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
其后他
曾作为使者在赵国见到平原君,并为其绌善为坚白之辩的公孙龙。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
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
”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
或许在其前后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