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21-0017-0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郭存杰,朱邦毅(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 200237)摘要:当知识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资源时,人力资本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更加依赖于知识资源。
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出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应归纳为:战略规划、绩效管理、创新管理、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管理建议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07-15 企业价值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由美国管理学者首先提出的。
企业产权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商品,其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
遵循经济学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价值是商品、服务或活动能满足需要并为个人、组织带来收益的能力。
一、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分析“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率先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所作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提出。
报告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主要因素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富于生命的经济形态①。
由于知识的全球性、共享性和传播性,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在主要生产要素和企业发展动力等许多方面都和传统工业经济有着极大的差异,详见表1。
表1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特征比较知识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主要生产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资源资本,土地,劳动等稀缺自然资源发展动力知识创新资本投资组织构成知识驾驭资本资本雇佣劳动管理重心人力资本管理物质资源的管理企业文化开放,学习型组织封闭,教育培训生产类型灵捷、定制、效益规模、差别、效率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资本、土地、劳动等自然稀缺资源成为企业生产的首要生产要素,企业对于机械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
追求规模经济和效率,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累积资本不断投入到新厂房、机械设备和土地等固定资产上。
这些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及其未来收益能力是决定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
在管理上,企业以“管物”为主,经营目标也服从物质资本所有者即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知识经济下,企业生产固然离不开资本、土地和劳动等基本要素的投入,但是知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资源,其重要性已得到管理界一致认同。
知识蕴藏在人的头脑中,通过特殊的形式参与企业的运作。
为此企业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知识的管理,企业的生产方式也从规模、效率向灵敏和效益改造,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知识创新,在此基础上培养企业新的竞争力和发展的源动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一)资源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更加依赖于知识资源。
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复制性、重复消费性和非边际报酬递减三个特征,对企业管理实践提出新的挑战。
(二)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在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变得更为激烈。
顾客需求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必须在为顾客提供一体化的产品、服务和信息上占据优势,才能赢得顾客。
企业必须拓展自身价值链,扩大与供应商和顾客的沟通与合作,走合作竞争之路。
(三)技术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增加,这必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相应的管理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在足够长的时间保持足够大的净现金流,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
当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环境发生重大转变之后,制约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当知识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资源时,人力资本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体2005/21 总第329期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 S E ARCH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式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企业家的决策能力;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人员的科技开发能力;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几个方面。
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出发,归纳提出如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一)战略规划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是科学的战略规划②。
通过正确科学的战略管理活动,企业可以寻找到具有较高利润率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或市场予以介入,或者选择具有正的净现值的项目。
战略可以帮助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
战略规划还可以使企业克服组织结构的限制,灵活应对外来压力。
企业战略要具有科学性,整合性和柔性。
科学性即正确性,要求企业战略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整合性要求企业战略在抢占新的制高点时,必须能整合内部和外部力量,使企业整体最优;柔性要求企业能灵活应对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将其合理转化为价值创造能力。
(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整合企业的战略规划、远景目标与员工的绩效目标,使之统一起来。
使员工的工作更具目的性,使公司的运作更具效率。
这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朝着价值创造的方向前进的保证,同时也可以使每个人都清楚明白自己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绩效管理的关键是要有可以操作的绩效目标和奖励措施。
将公司价值层层落实到每个业务单元,并设置分层的绩效目标以及相应的奖励措施。
实际中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相应的措施。
(三)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滩制胜的关键,每一项创新活动都将为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财富。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除了要加强技术研发(R&D)的力度之外,还应该相当注意组织、机制和管理的创新,从“软”和“硬”的方面保证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能经受竞争环境的干扰,并保持成长性。
创新管理就要求企业要重视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并将其融入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商业环境中来。
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土壤,鼓励创新成果,尊重人,重视人。
充分体现人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这必将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用之不竭的原始动力。
(四)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涉及到企业远景的认知度,企业内外的沟通协作性,企业上下级间的交流程度,企业员工的团结能力和企业服务顾客的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从总体而言,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良性运转的润滑剂,是企业的远景目标在员工身上的自觉体现。
它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的协作性和管理的效率与有效性。
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会从表层产品的竞争向深层企业文化的竞争转变。
正如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也大胆预言: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培育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选择。
在开放的环境中,企业通过各类培训活动,培养员工的自主、终生学习的能力,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员工,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员工的行为,从而增加他们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体,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力军。
(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综合分析图1 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从图1可知,战略规划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正确的行业或项目,绩效管理通过将这一目标落实到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先进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和有效性提供“软”的支持。
通过这四项因素的协同作用,企业获得低风险和低成本下的正的、长期稳定的净现金流,从而实现企业价值。
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管理的建议(一)重视人和物两种资本的协同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企业资源逐步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并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必须相当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建设,并将其与实物资产的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重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从企业家、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都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都参与了公司价值创造的活动。
企业的价值管理应体现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本并使其最优的目标。
实施管理层持股、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一方面调动所有人的工作热情,一方面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到公司价值的分配体系中来,从而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
(三)变革企业的治理结构在“资本雇佣劳动”③的时代,股东投资创立企业,并享有企业利润的最终所有权,企业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主张股东价值至上的单边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资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均有分享企业剩余价值的权利。
与此相适应,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应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要求。
・18 ・商业研究2005/21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21-0019-03浅谈现代管理者的科学思维方式李桂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管理工作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管理者的科学思维方式。
关注和研究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管理科学、思维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管理者的科学思维方式应包括多极思维方式、开放性思维方式、非优化思维方式、模糊思维方式、换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方式。
关键词:管理者;科学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F27219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11-01作者简介:李桂华(196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依靠自己的智能即思维能力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或运筹帷幄、出奇制胜;或合理规划、沉着指挥;或周密组织、调控进程。
管理工作的效果,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管理者的科学思维方式。
关注和研究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仅对现代管理者的科学思维方式,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管理者思维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过程中的心理智能活动。
简言之,管理者思维就是指向管理行为或与管理行为相伴而生的思考活动,亦即管理者在履行各项管理职能过程中的思考活动。
管理者思维渗透于管理者履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职能的全过程,甚至渗透于管理工作的始终。
管理工作自然离不开“干”或“做”,离不开各种实物,如开会、做报告、个别谈话、查看现场、接待来访等。
但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贯穿于其中的思考活动。
管理者不仅需要“做”前思考,而且还要“做”中思考,“做”后思考,实现思维与行为、认知与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