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发展阶段特点
(1)形成了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教 学点遍布全国的、各具特色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 教学体系。
(2)教学类型增多:汉语预备教学、四年制汉语本科教 育(1978年)、汉语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对外汉 语师资教育、汉语速成教育、华侨办校、海外“孔子 学院”。
f.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g.1962年到1965年共接受外国留学生3944名,超过了前11
年的总和。从事这项任务的学校发展到23所。 h.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巩固阶段的特点
特点: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多种教学 形式;专业增多(预备教育、翻译专 业)。
(3) 支持海外的汉语教学 主要形式有:派遣教师赴海外教授汉语;提供汉语教 材供其使用;建立海外教学点或合作办分院;对海外教 师进行高水平培训,以获得教学能力、证书。
(4) “对外汉语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已达成共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1、初创阶段(1950-1961) 特点: a. 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 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
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1993年,《中国文化研究》创刊。此外,《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
习》等学刊也开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专栏。
g. 学历教育: 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 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
不幸: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几乎断 送 了新中国的对外汉语事业。
3、恢复阶段(1972年-1977年) 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
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 1972年10月,周恩来批准北语恢复 c.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d. 1974年9月9日:毛泽东为北语题写校名。 e.从1972年到1977年共接受留学生2266名。
作到北大,更 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当时教师14 人,留学生77人。
1952-1955年,北京大学朱德熙教授被高教部派往保加利 亚教授汉语,朱先生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往国外从事汉语 教学的教师。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 室。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 发展回顾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
1、初创阶段(1950年-1961年)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
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是新中国对 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的标志。 (周培源、吕叔湘负责业务工
b. 1965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5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
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
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 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4、发展阶段(70年代末—21世纪初) a.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
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日常工作。 b. 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 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d. 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
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 学术机构 1983年6月: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
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 刊物 1979年9月,《语言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
具体措施:
a. 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 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
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4、改革阶段(80年代至21世纪初) 特点: a. 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 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
致用。
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
3、探索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 特点:
a. 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 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
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 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 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初创阶段特点与问题
特点: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 形成了一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问题:教学机构不稳定;教学规模小;教学 门类单一,只有预备教育。
2、巩固阶段(1962年-1966年)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
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 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 展。 c. 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 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 教材)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2、改进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 特点:
a. 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 则。
b. 提倡“精讲多练”。 c. 采用“相对直接法”。 d.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