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2、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人们学习语言都要通过形式结构了解语义结构,都要掌握 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 以“把”字句的学习为例: 公式:主语+“把”+“把”的宾语+谓语动词+其他成分 造句: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我把画儿挂在墙上。 老师把汉字写在黑板上。 * 我把饺子吃在食堂。 错误原因: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脱节。
对比分析之所以成为可能,也正是基于对 语言有如下的三点认识: 第一、各种语言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点,也 有许多不同点。 第二、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都是可以描 述的。 第三、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学习者在 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迁移的根源。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难度等级模式: A、迁移—零级: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如“主谓宾” 结构;英汉的辅音s;汉韩的“家庭”、“研究” B、合并—一级:母语中两项合并为一项,如英语动 词的时态和人称变化;越南语的有标志被动句介词 “bi”、“duoc”有是否如意之分,汉语只有一个 介词“被” C、差异不足—二级 :母语中存在目的语中无,如: 英语定冠词the,韩语的敬词;泰语中表示说话人性 别的成分
吕必松的结论:
不用“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来区 分“学习”和“习得”也没有用“学习”和“习得” 来区分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原因是:所 谓“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并没有绝 对的界限,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第一语言是不是都是 无意识的习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
这两个过程在实践上难以区分,第二语言习得既 包括下意识的过程也包括有意识的过程,既指自然 习得也指课堂环境的语言学习。
5、语言习得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主观条件是指人具备健全的语言器官,都有习得语言的能力,这是先 天具有的;客观条件是指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主要指目的语的输入 和输出环境。
二、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的不同点 1、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第一语言有天然的学习环境,在具备了基本的口语能 力的条件下再进行学校教育。在学校里学习第一语言是为了 提高语言能力和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习跟语言理 解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相应地提高思维能力。
D、再解释—三级:母语中的项目以新的形式出现 或分布在目的语中 ,如:“all”和“都”,“one”和 “一”;汉越疑问代词分布大致相同,部分有差异, 如定语位置不同“这是词典谁?”
E、超差异—四级:目的语中存在而母语中没有, 如“主谓谓语句”、“把”字句 、个体量词、形容 词重叠等许多语言都没有 F、分裂—五级:母语中的一个项目分裂为两个以 上 ,如英语的亲属词brother、grandfather、fatherin-law、uncle、cousin;英语的or对应“或者”和 “还是”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一节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一、什么是语言学习
每一个语言器官健全的人都至少会说一种语言, 有的会说两种或者更多,这说明凡是语言器官健全 的人都具有获得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能力。但是获得 语言的能力不等于就能获得语言,要获得语言就必 须学习语言。我们把学习语言的行为叫做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的学习一般不是在具备了基本的口语能力的条件 下进行的,而是要从发音开始学起,要学习最基本、最常用 的字词和基本语法开始,这些都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进行。一般是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组织的,并且主要在课堂上, 不同于现实的自然环境。
2、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
幼儿学习第一语言是出于人的本能,是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此外,幼儿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急于通过语言来了解这 个陌生的世界 ,正因为有这种天然的动力,迫使幼儿学习 语言时不需要任何人的检查和监督是一种主动行为。 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同的目的: 受教育的目的:升学、提高文化素养等 学术目的:用目的语阅读科技文献或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 职业目的 :担任语言教师、翻译等 职业工具目的:直接用第二语言从事外交、外贸等工作 临时目的 :短期旅行、临时居住、社交应酬或好奇心 第二语言的学习目的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缺乏第 一语言那样的天然动力,需要有人进行监督和检查,帮助明 确学习目的,设法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是借助第一语言与实物、事 情的联系到第二语言与之直接联系,第二语言教学 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尽快缩短这个过 程。如图:
实物、实情 第一语言(思维)
第二语言 可见,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有一种“中介”来建立 概念与声音的联系。
第三节 中介语理论
一、什么是中介语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 目的语系统。它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 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 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 因为这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之间动态的语言系 统,所以被成为“中介语”,也称为“中间语”。 中介语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 习得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心理学。 最早将国外中介语理论引入中国的是鲁健骥(1984)的 《中介语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发表在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它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和完善,并成为其理论 基础。而偏误分析本身又成为了中介语理论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三、偏误分析对偏误原因的认识
1、语际迁移,即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也 称语际干扰。差异容易产生语际干扰,如:送气/不 送气,“我见面他”,“我学习在上海” 2、语内迁移,即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 部规则的相互迁移,也称语内干扰,主要表现在过 度泛化。如:开嘴、开眼;两小时我学习了
第五节 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 1、“偏误分析”的提出
1967年英国语言学家科德首先将语言错误分成 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在特殊 情况下产生的口误和笔误。说母语也会产生失误。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系统的、 多发的和有规律的,反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 况。
第四节 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的概念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把两种语 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 的学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 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 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三、学习和习得的关系
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是 特指学习行为中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习得第一语言 还是习得第二语言都需要一个通过学习而习得的过 程,这样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过程。因为习得要通 过学习,所以习得就包含在学习之中。
四、其他的观点:
学习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 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是 有意识的、正式的。习得是在自然条件下、无意识 的、非正式的一种过程。
3、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第一语言听、说、读、写技能逐项习得,每种技能之间还 要有所间隔,开始阶段不能学习抽象概念字词; 第二语言可以同时习得几项技能,之间不需要有间隔,开 始阶段能学习抽象概念的字词。
4、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也是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 的过程。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时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第二语言学习时,学习者一般头脑里已经存储了大量的 概念,一般不需要从建立概念开始,也不包括或不完全包括 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一语言习得不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也不会引起文化冲 突,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也会由于 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产生对某种语言现象的不易理 解和难以接收,形成文化障碍。
第二节
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学习
一、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的共同点 1、学习口头语言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
人们学习口头语言都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 学习,这些字、词、句的言语现象,都需要首先听到这种言 语现象的声音,同时了解这种声音所代表的意义。 如果听不 到声音,当然就不知道意义;如果只听到声音而不知道这个 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可能习得这种言语现象,最终还是 不可能习得这种语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偏误分析对偏误的分类
1、按照偏误的严重性:全局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 2、按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形成系统前偏误、系统偏误 和形成系统后偏误 3、按照偏误形式特征: 添加,如“他非常很高兴”、“学校有很多留学生们” 遗漏,如“我两年前韩国来到上海学习” 替代,如“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是男人” 错序,如“九月去年”、“在北京昨天”
五、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局限
第一、对比分析只重视学生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忽视 了语内迁移作用以及社会和心理等许多其他因素所产生的迁 移作用。 第二、对比分析重视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和功 能。 第三、对比分析虽有利于预测学生的语言错误,但对比分 析对语言错误的预测也并非完全有效。 我们不应寄希望于对比分析来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对比 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有一定的地位,但又不能作为唯一 的依据。
2、什么是”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 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 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 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 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