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平时作业名词解释1、兽面纹:兽面纹也称饕餮纹,饕餮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贪吃无厌并具有神秘色彩的怪兽,生有角、爪、尾,其实是以常见的牛、虎、羊为原型创造的。
饕餮纹是将其变形后形成的纹饰。
也是一种想象的动物,纹均为侧身,有角,一只足,卷着尾巴,大多用于装饰带。
兽面纹是古人对兽和神的人形化,企图借助于猛兽的形象来杜撰神灵,神灵又具备有效的感召力,可以集合力量,协助本部族与自然灾害和其他部族抗争。
人形和兽面结合起来,形成神灵的图纹,是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
2、循石造型手法循石造型是西汉大型石雕的共同风格,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许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代表作品:霍去病石雕墓。
3、麒麟阁功臣图麒麟阁功臣图是十一名中国西汉名臣的总称,后世简称麟阁,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4、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
代表作有《竹林七贤图》。
5、六法“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
“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
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
“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6、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7、铁线描铁线描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这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
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
清·王瀛:“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
”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
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
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8、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所谓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
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
9、皴法中国画技法名。
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
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
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等。
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简答题1、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人像有哪些特点?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人像均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人面“纵目”、轮廓方正、耳朵张扬、鼻翼高耸。
其中最引人注目也为世人所知的是三件纵目人面像,它们体型庞大,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
虽然造型风格和人形面具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却偏离了人面的特征,在眼球和耳朵的造型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耳朵呈现明显的兽类特征,像是张开的鸟的翅膀,也像竖立着的兽耳;眼球则突破眼眶,呈柱状向外突出,外凸达十多厘米。
三星堆出土的体积最大的青铜立人像通高2.62米(加基座),站在一个讲究的高座上,人像从帽顶到脚底的高度118米,基本上与真人身高一致,但艺术造型上并不写实,整个人像偏于瘦长,脸小手大,不成比例,而且面容怪异,前所未见。
更为重要的是立人像的双手姿势非常特殊,,两臂一上一下举在胸前,双手各自握成环管状,而且比例明显夸大:露在帽外的脸庞长度不过14厘米,可是一只圈手的直径就超过20厘米。
,青铜立人之所以做圈手的姿态应该是出于祭祀或巫术的需要,这使得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带有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这也正是原始宗教在三星堆文化中的集中表现。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说明三千年前我国古代的青铜雕塑技术已十分成熟且先进,这在大型人面像的焊接、面具中成型后切割开孔的技术及青铜神树上分段铆接工艺上都有所体现。
三星堆青铜器大都是为了祭祀,青铜器本身即为祭祀活动的重器。
对天神、地祗、人鬼的尊崇是其青铜艺术的主要宗教意义,祈求自然神灵的保护,以驱逐邪恶、消除祸咎是其宗教特征。
正是这些神秘的青铜器逐渐揭开了古蜀文化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对于古蜀王国的文化、宗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马踏飞燕有什么艺术成就?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3、画像石和画像砖流行的时间和范围是什么?画像石是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手法上与画像砖相似,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阳、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嘉祥武氏祠,武氏祠在山东嘉祥县城南,共有四个石室,现存构图完整的画像石有50多幅。
全部阳刻。
内容极为丰富,有反映贵族车马出行的,有反映乐舞、战争、狩猎场面的。
其中有一副《庖厨图》,刻画了杀鸡、宰牛、烹调的画面,刻画极为细致,在厨房中,还刻有悬挂的酱鸭,厨房中鼎铛烈火熊熊,鼎内劲气腾腾,手法出神入化。
其它的画幅中,有的刻画了女娲、风伯、神农、祝融、帝尧、帝舜等人物形象,有的描述的是专诸刺王僚及刺客要离、豫让、曹沫等人的历史故事。
其上还镌刻了石工的名字。
在艺术创造上,画像石、砖强调的是神,强调所谓大体大貌,讲究寻常之外,画者仅毛而失貌。
这就是艺术家不能只注意细小的地方,要关注整体,善于把握大体,不能突出地方而失去整体,这就是“失貌”。
这表现出汉代优秀的美术家的才能。
形象造型是艺术家关注的首要出发点。
例如河南新野出土的汉代画石砖,刻画有田猎场景。
画中的车马的形象生动,突出了车马在行进中的气势,画中的人物也进行了艺术性的夸张。
汉代的画像石刻,还善于妥善地表现并处理大场面,大图景。
有的壁面、雕塑很大,而且错综复杂,经过画师的巧妙安排,显得有条不紊,主题明确。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人物多取侧面,不善于正面的刻画。
在透视处理方面,也还没有一定的法度,不能表现纵深的远近关系。
4、娄睿墓壁画有哪些艺术特点?娄睿墓于1980年在山西太原市南郊王郭村发掘,为北齐权臣贵戚东安郡王娄睿之墓。
由于中国北齐的统治者鲜卑族人,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前,曾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马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娄睿墓壁画上绘制了众多的马匹和骆驼,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马匹四肢强壮、体态壮美,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垂头刨地,有的扬蹄驰骋。
驼运图中残存的驼群的腿部以下,其线色的意味、结构布局灵活,早期的迅疾简率的粗线条已经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大幅画要求运笔内涵更加丰富,以描绘驼腿的肌肉起伏,关节转折,骨骼和蹄肉不同的质感,将早期北方墓室绘画中那种短促迅疾的细线演变为垂长舞动的粗线,将略施点染的色彩演变为强调和谐对比的色彩,在更为深厚的骨法用笔功力基础上显示着更高层次的线色表现。
线的运用不再以笔势表现,而是笔形笔势笔意并重,根据对象的不同变化用笔方式,线条长而不空,流动而不草率。
娄睿墓壁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已完全摆脱了外来画法的影响而赋与传统画法的表现手法,用单线勾勒、重彩填色,晕染法的运用也很出色。
都是先用淡墨勾勒线条轮廓,再上色,颜色有红、黄、石绿、石青、褐色等等。
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处处显示出皇家绘画的风范。
但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娄睿墓壁画有着北齐著名画家的绘画风格。
在娄睿墓中,画家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物的形貌,人马造型简练概况,准确写实、神情各异。
无相疏密相间,节奏鲜明,人物的向背呼应,马匹的腾跃嘶鸣跃然于壁上,在均衡统一中富有变化。
用线紧匝有力,简洁生动,是具有代表性的北齐绘画作品。
这些壁画体现出杨子华同时期作品《北齐校书图》中人物鞍马的塑造和服饰制度相同的时代风格。
娄睿是北齐王朝最显赫的人物之一。
画面上的人物面目开朗俊秀、表情庄严凝重,画面上的马匹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了墓主人当年出行的宏大场面,墓道的尽头是厚实的墓门,墓门旁有面目狰狞的镇墓兽,墓门上画着威武的青龙白虎。
总体来看,娄睿墓壁画像一幅巨型连环画册,单幅构图又前后呼应;宗教神话题材中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5、什么是“曹衣出水“?“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 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
6、吴道子的艺术贡献是什么?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