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绪论一、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基本含义1.经济学的研究领域2.经济学产生的根源3.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4.经济学与经济类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人类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经济”一词含义的演变古希腊:家庭管理古汉语:国家管理(管理国家、拯救黎民)现代含义(economy——经济):1、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社会经济活动);2、物资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马克思:生产关系)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以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即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为研究领域的学科。
从社会活动中区分出经济活动,从社会关系中区分出经济关系。
(二)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需要)无限性与满足这些欲望所需经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1、人类欲望无限发展的特征需要层次恩格斯: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亚伯拉罕·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需要无限性特征:人类需要,无论其属性及结构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向: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且永无止境。
★需要从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看,是无限的。
2、需要的满足与物质资料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分类:自由物品(free goods):自然界存在的、人类不付任何代价就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人类付出代价方可以得到的物品。
人类必须耗费一定的经济资源,借助生产工具,耗费一定的劳动才可以得到的物品,即劳动产品。
3、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经济物品的生产需要耗费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一切可供人类做经济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经济资源分类:①土地。
土地及与土地有关的一切自然资源。
海洋、河流、湖泊、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矿藏等。
②资本。
已经生产出来并在后来被用做生产其他有价值的产品与劳务的东西,如建筑物、机器设备、道路、桥梁等等。
③人力资源。
即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
它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
经济学一个重要范畴: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含义:相对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的经济资源总是不足的。
理解:一方面,资源稀缺性是相对的。
资源有限性不是强调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人类欲望无限性的资源的有限性。
另一方面,这种有限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一切国家和地区,即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经济学产生根源:人类需要无限性与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人类必须合理和有效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并需要很好地解决彼此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
正是因为稀缺性,追求效率的愿望和解决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必要性,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越益重要。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前经济学时期(古希腊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范式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现代经济学范式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今)(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类学科经济类学科:1.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宏观和微观)2.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政治经济学与各门应用类经济学科的关系作为理论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特殊性质:它是经济类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任务是诠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阐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揭示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是整个经济类学科大厦的支撑,因而是各门应用类经济学科(分支)的理论基础;经济类学科的其他分支学科主要涉及具体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或侧重于某一局部,或属于应用层次的研究。
因此,本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经济类各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
是经济类各专业共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经济学的基本含义小结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作为研究领域的科学;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这些欲望所需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类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是经济类学科中的理论或基础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概述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表述斯密(《国富论》177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民能够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和人,是研究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力和阻力。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资源配置方式即经济体制问题)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定和表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这里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类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所以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性质、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最根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3、简短的评价分歧产生的原因是阶级立场所致,一定的阶级立场的形成又与研究者所处的一定时代特征相联系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一定的科学结论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方的研究重心、相互吸收对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任务则是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经济规律),以及特定生产关系存续的历史阶段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问题(特定社会中经济运行机制)。
这里集中介绍社会生产关系发借以发生的基础、内容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三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变化,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的劳动是生产的主观的、能动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客观的、被动的要素,二者合称为生产资料。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的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提供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存在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如宗教、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发展基础。
③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因而政治经济学把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从实际存在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出发,而非从观念或原则出发)。
2、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任何社会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定义: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独立要素,但在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革新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等);科学技术可以引发产业革命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几个重要阶段都是由科技的发明与应用导致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与应用,可以创立新的生产部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呈加速趋势不断跃升。
从农业社会中体力居支配性地位,到工业社会包含科技知识运用的机械代替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再到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部分代替人的脑力,以解放人类大脑,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劳动,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现代GDP的增长60%—80%是科技进步和投入的结果。
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决定着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一般)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直接生产过程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生产关系(狭义)、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这四个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称作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也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生产是起点,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中介环节,消费是终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因此生产关系(狭义)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同时,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狭义)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的特殊。
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制约着人们之间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所有制的变化引起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区分不同经济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因此,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总是以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以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