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哈尔滨市香安小学校宋月娥关于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种答案,“语文是什么”?,还有有的说语文是“语言艺术”有的说语文是“听说读写”,有的说语文是“语言文字”,影响到语文课程。

这方面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语文教学实践,的说语文是“语言文学”的实施。

一、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一)明晰性质,明确任务版新课标修订中,有一个突出变化就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2011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句话总揽全局,是对近些年来的语文。

不是学科性质喋喋不休的争论的一次阶段性的拍板。

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

吗?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驾“运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最终目的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或者说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吗?(二)紧扣目标,走准航道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程教什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

可是我们当真在向着我们既定的方向努力吗?似乎并不是。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课文来教语文”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有的着重讨论、感悟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注重以故事发展、主要矛盾为线索,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有的虽然也比较重视语言文字因素,但是偏重于知识点的落实。

一篇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无疑是。

相反,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教课文”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才是“教语文”。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我们只有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专注于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精妙,科学而又恰当地进行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义什么是训练?“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

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何谓“加强”?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和容量,二是要有力度。

如果光追求时间和容量,结果是泛而不深,浮光掠影,甚至徒有形式。

训练要到位,要扎实,就要.把目标视为“靶子”,各种语文训练犹如一只只箭,用力想靶心射去,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力度,达到有效训练。

(二)遵循语言文字训练的法语言文字训练既是一种科学性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性活动,因此,训练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1.和谐统一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要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要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内容的知晓、感情的体悟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要避免脱离课文思想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好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使学生通过练习,不但在丰富词汇、丰富句式上有所长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学《中彩那天》第一二自然段时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课文中“拮据”“梦寐以求”两个词语都是比较书面,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

贾老师并没有针对课文内容提诸如“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的问题,其次也没有针对“拮据”和“梦寐以求”这样的重点词提“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而是做了这样的设计:师:(出示词语“拮据”“梦寐以求”和一张汽车图片)你能按顺序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段话的意思吗?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

师:(把汽车图片放到“拮据”与“梦寐以求”两个词中间)谁能再说说这两段的意思?生:虽然我们家生活很拮据,但拥有一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

师:(再交换“拮据”和“梦寐以求”的位置)现在谁会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但是我们家十分拮据。

师:(又在“拮据”后加一个“?”),现在谁还会说?生:父亲梦寐以求得到一辆自己的汽车,但是我们家十分拮据,这怎么可能呢?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然而,从学生的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二是积累、内化“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可以熟练运用而且还概括了两段话的主要内容。

这个教例赋予了语言学习活力,又有应用的难度挑战,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合理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是相统一的,在理解课文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2.循序渐进语言文字训练,应该多次反复,不是简单重复,应该螺旋式上升。

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内在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训练序列,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思维训练拾阶而上,爆发出创造的火花。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

这类科普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关键,本课中一个个月球之谜也真的很让人不可思议。

但是除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了解一个个月球之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做点什么呢?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总结发言时曾说:“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这话一语中的。

所以,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从开始导入时的诗句记忆到课中的再次朗诵这是对引导学生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的两次渗透。

贯穿三个月球之谜的教学我引.领学生留心“一下子”“都”“明显”特别”“估计”等词语,通过咬文嚼字发现科普类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特别是文中“难道”一词的教学更是重锤敲打。

课文中“难道”一词两次出现,看似普通,实则非常重要,正是有了“难道”这个词才让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才让一个个月球之谜更加不可思议。

所以,我把“难道”一词的教学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

①聚焦“难道”,发现作用。

在学习月球的第一个谜时,宋月娥引导学生发现“难道”一词的作用。

师:我们来分别读一读,老师读去掉“难道”之后的句子,你们读原句,比较比较,看看去掉这个词行不行。

师: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生:难道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生:去掉“难道”这个词不行,加上“难道”更能表示怀疑,觉得好像不太可能。

生:加上“难道”这个词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

生:“难道”这个词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

在学生逐渐揭示出“难道”的含义和作用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由“难道”一词体会到的不可思议。

②两种读法,体会不同。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听听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

(读完“难道”一词拖音后停顿一下再接着读下文)生:老师在“难道”后面停顿了再读的。

师:你听得真仔细。

你觉得这种读法怎么样?生:挺好的。

师:停顿一下再读,给人更多思考质疑的空间,当然不停顿也可以,更能表达急切知道答案的心情。

不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觉得怎么读出来更让人感觉费解,你就怎么读。

③再次聚焦,误读强化师继续讲述: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生:落下了“难道”。

师: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难道”的作用可大了,那你快教我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师学习。

④引导质疑,运用“难道”师:是的,月球上还有许多难解之谜,我也搜集了几个,同学们来看。

指名读补充资料一:纯铁粒子不会生锈: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

指名读。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生接读:月球纯铁粒子中有防止生锈的成分吗?师:加个什么词能使语气更强烈?生:难道月球纯铁粒子中有防止生锈的成分吗?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可是从来没遇到过的。

.指名读补充资料二:受撞击会发出巨响: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

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 个小时。

师:太不可思议了,你一定想问——生:难道月球是空心的吗?生:难道月球是铜做的吗?生:难道月球也有磁场吗?师: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至此,学生已经可以顺畅而灵活地运用“难道”这个词了。

从了解作用、积累强化到尝试运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式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才让“难道”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了。

3.贯穿始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所以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每篇课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课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不能只是在课文教学结束才想到要做一些语言文字训练的表面功夫。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生动鲜活,特点突出,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四字词语,而且很多词语在文中不仅仅是修饰更有串联文章主线的作用。

所以,可以把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了四类,在初读课文后的识字学词阶段就可以分组出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琳琅满目仔细观赏十五六岁一模一样各式各样爱不释手五官端正拳头大小构思新奇忧郁猜测不要钱栩栩如生遗憾遗憾朋友词语是有生命的。

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每一组词语出现在课文中哪个情节中,然后再借助选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这四个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环节,这些词语的教学仍在继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通过句式训练积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等词语。

即使是在教学接近尾声,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得知中国阿姨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非常中意的木雕后,也可以通过以下小练笔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在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将之前学习、积累的词语尝试运用。

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中国阿姨在的木雕摊前仔细挑选时的喜悦;忘不了:中国阿姨挑到一个_____________的卷鼻大耳象时捧在怀____________的样子;更忘不了:中国阿姨带着______________离去的身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