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2013.12
科研诚信
杨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Science》杂志11月29日刊登了杨卫的社论 《中国的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 in China)
中国的科研能力过去十来年大幅增长; 最让人忧虑的是科研诚信的缺失,它将可 能阻碍中国原创科学的进步,损害中国学 术界的声誉,并减弱科学在中国的影响力。
工作以后,不管是否继续在科研岗位上,同样也 要坚守诚信的原则。
学术界案例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近日发现至少有70篇发表在 《晶体学报》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 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 最初发现的伪造结构出自两个研究小组。通讯作者是H. Zhong博士和 T. Liu教授(钟华和刘涛),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 2002年11月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物理学家亨德里 克· 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将撤消2000年至2001年期间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出生于德国的舍恩1997年进入美 国贝尔实验室工作,曾被认为是物理学界的希望之星,不少人一度认 为他迟早会得诺贝尔奖。但是,美国一个独立专家小组经过长达4个 月的调查却发现,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假。“舍恩事件”被认为 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
学术界现状
在许多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竞争性科研资助占到了 预算的大部分,为违规操作提供了经济刺激。
现今的科研现状是注重数量而非质量,这也鼓励了不端行 为,诱使年轻科研人员不遵循科研伦理规范。
基于表现给予补贴收入的政策是现在普遍的政策之一,也 会诱惑科研人员行为不端。 此外,学术界的人才等级制度也鼓动科研人员过度吹嘘他 们论文
万方、CNKI等都有论文相似度检测,学校也有相 关要求。 基础理论内容来源:参考他人论文内容、参考书籍 中的内容。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才能避免论文相似度 过高。 提前准备,杜绝数据弄虚作假,一旦被发现则毕业 堪忧。
科研诚信
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必须杜绝科研作假的行为, 在科研活动中必须坚守诚信的底线。 科研诚信,也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研究生入学踏 入科研这个领域开始,就必须坚持科研诚信的原 则。
学术造假的危害
阻碍科学研究的发展,降低研究人员的主观思考 能力 带坏社会风气,现在已经有人提议增加对学术作 假的处罚力度,增加弄虚作假的法律成本
弄虚作假一旦揭穿,对当事人的名誉和社会地位 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生相关的学术行为
毕业小论文
翻译国外期刊文章 对多篇期刊进行拼凑、改造 剽窃实验室其他人的实验成果 捏造虚假实验数据 购买学术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