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

4.发展中段(引申型)的特征: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的延伸发展。

(第二段采用第一段的材料)5.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并置对比)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第十章三段曲式摘要:三段曲式的概述,展开性三段曲式的类型和特点,对比性三段曲式。

补充与相似曲式的辨析、三段五段曲式、双三段曲式和多段曲式。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基本图式是A=A+B+A或A=A+A′+A(分别叫做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二、认识1、称谓:“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命名原则,以一定级别的结构为单位。

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一句式一段式一部式一章式二句式二段式二部式二章式三句式三段式三部式三章式四句式多段式多部式多章式多句式2、各部分的功能功能 和声调性 结构呈示段呈示性功能,较稳定 较简单,常在主调上完全终止,有时也在属调上完全终止。

并行的二段式 中间段具有不稳定功能, 多出现离调、转调、模进等,不要求用完全终止,有时停留在主调属和声上。

很少是稳定性乐段,常是几个乐句构成的不稳定乐段; 再现段具有再现功能同呈示段。

若呈示段没有结束在主调上,再现段回主调再现。

3、来源⑪ 相同功能三句式乐段的升级; ⑫ 有再现的二段式之再现句的单位升级;⑬ 以乐段为单位的功能性组合所产生的封闭性结果。

(只有封闭性组合才有三部性) 4、反复呈示段单独反复; 中段和再现段一起反复;呈示段反复,并且中段和再现段一起反复; 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各自反复; 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一起反复; 三、中间段 1、类型:⑪ 展开性的三段式(单主题三段式)AA ′A⑫ 对比性的三段式(双主题/多主题三段式)ABA/A (BC )A ⑬ 综合性的三段式A (BA′)A ;A (A′B );2、中间段经过发展之后,与再现部中的主要形象内容之间产生新的有机连贯关系。

四、关于再现段 1、类型 ⑪ 静止再现 ⑫ 装饰再现⑬动力再现⑭综合再现2、与再现二段式的“半再现”相比,三段式再现段的“全再现”的突出特点:⑪它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更加明确、全面地突出了呈示段的音乐形象和再现时的主导作用;⑫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比例上更完整、明确地体现了该曲式“起、开、合”的结构原则。

⑬有了平衡对称、总结概括作用的“合”部分,就可以使中间与两端的对比幅度加大,甚至可以只有对比,而不要求统一。

⑭使用多种不同的再现,可以进一步表达基本形象内容各种完整有机的发展过程。

五、作业:分别找出展开性/对比性/综合性三段式的例子各一条;并指出再现的特点。

第二节:展开性三段式一、特点:中段不使用新材料,而是对已有材料作展开性处理。

二、关于“展开”,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果。

1、它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前面已经陈述过的;2、它不受原形的限制,作可识别的变形发展。

三、展开性中段分析的要点1、找出展开材料的“来源”——越具体越好;(可能在内声部或不重要的声部)2、说明展开的方法。

⑪声部换位;⑫改变厚薄;⑬调式变体(主要指同主音大小调)⑭转调模进;⑮截段发展;⑯和声变奏四、分析实例圣桑Saint.Saens《天鹅》;门德尔松Mendelsson《无词歌》。

第三节:对比性三段式一、特点:中段使用新的材料进行对比,即双主题三段式。

二、两种对比:1、派生性对比:⑪中段主题与呈示段主题形成对比的同时,在“主题材料”、“音乐形象”或上述两者和呈示段保持着“潜在联系”。

⑫形成方法:a、在所用材料基础上作速度或体裁性变化;b、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作“截段”或“遴选”后的处理;c、在所用材料基础上作倒影处理。

2、并置性对比:纯粹的对比。

三、对比性中段分析的要点:1、列表比较对比的因素;对比的因素有:速度、音区、力度、体裁、音色、主题、调式调性等。

2、中段的结构和调性布局3、再现前的连接四、补充:综合性三段式1、特点:中段既有展开又有对比,规模常常超过乐段。

2、类型:展开+对比,或者对比+展开;3、内部可能用连接。

4、分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三乐章呈示部、《阿尼特拉舞曲》(Grieg)附录:分析谱例1、单主题Tchaikvosky《六月——船歌》呈示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呈示部(1~148);3,Ⅲ(1~64);4,Ⅱ(1~24);4,Ⅳ(63~88);4,Ⅲ(1~95);6,Ⅱ(1~38);9,Ⅱ(1~62);10,Ⅲ(73~124);11,Ⅲ(1~67);12,Ⅱ(1~67);Mendelsson《无词歌——春之歌》(Op.62,no.6)2、双主题丁善德《捉迷藏》、《跳绳》,瞿维《花鼓》,郑秋枫《我爱你,中国》,贺绿汀《牧童短笛》;3、综合性Grieg《摇篮曲》Op.38,no. 1;《阿尼特拉舞曲》2,III(1~44),4、三段五段曲式门德尔松《第十九首无词歌》(Op.53,no.1)5、双三段曲式:门德尔松《无词歌——纺织歌》(Op.67,no.4),《无词歌——失掉的欢乐》(Op.38,no.2)第四节:三段式的复杂化与多段曲式一、三段曲式与再现二段曲式的辨析1、再现的完整性;(全再现与半再现)2、对比的充分性;二、三段式的复杂化——三段五段曲式、双三段曲式1、三段五段曲式:三段曲式中段和再现段的一起反复形成了一种新的“循环组合”,被称为“三段五段曲式”。

⑪反复可以是严格的反复,也可以是自由的反复;⑫反复时的变化可以包括织体的改变更换、局部结构的扩大或缩小、句式的变化。

⑬反复时中段的调性布局一定不能发生变化;2、双三段曲式:与三段五段曲式不同的是中段再现时调性一定要改变。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如下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3)连续下行的旋律进行常用来表现从紧张化为松驰的情绪。

如下例(肖邦《革命练习曲》)这个主题是一个从愤怒的和弦到失望的下行音阶,虽说第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作曲家以满腔热血的革命精神勾勒出一幅华沙起义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场面,但随之而来的旋风般的下行旋律告诉我们,斗争并未取得最后胜利,相反,而是令人失望。

特别是曲首冠音,气息悠长的旋律具有诉说、叹息的情绪。

就像浪漫主义诗人的朗诵,也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感叹句,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如下例(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象征着爱情的主题,可是由于两大家族的世仇,给这对充满幸福的情侣也抹上了一丝淡淡的惆怅,音乐上带有情人之间倾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4)同音反复的水平式旋律,常常起着背景性的作用,或者象歌剧中的宣叙调,渲染其某种特定的气氛。

如下例(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 )这是号称“音乐山水画家”的美国作曲家费尔德·格罗非,1920年游览了世界著名美国名胜,亚利桑那洲科罗拉多河上全长402公里的大峡谷之后,于1930年写作的一部名为《大峡谷》交响组曲的第一乐章。

这是长笛奏出的具有主题音乐特点的华彩旋律,仿佛是清晨的鸟鸣,把我们带入了科罗拉多河上的人间奇景。

(当然无休的同音反复会带来一种机械的音乐效果,也违背了音乐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某种需要的情况下,用这种手法来显示旋律的魅力所在。

)再如《月亮颂》中的尾声,最后在叙述“他若在梦中见到我,把他从甜梦中唤醒”。

(5)最高音在最后的疑问式旋律,常产生与问话语气相似的“疑问”效果。

如:舒曼的《为什么》、李斯特的《前奏曲》。

(6)锯齿式:旋律的起落幅度较小,波峰周期较短、经常是由较小的音程在不宽的音域里迅速上下波动,它能使情绪显得生动活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