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煌PPT

敦煌PPT


•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 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 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 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 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特点是丰 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复出现 ,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 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 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和欣赏价值。
地理环境
敦煌境内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 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自西南向东北 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 积平原,构成了敦煌这片内陆平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和 大片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由于地处内陆,明 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 大,日照时间长。这里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 性气候。敦煌绿洲由党河滋润,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 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 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脉,敦煌人民的母亲河。 境内除党河外,地面水还有西水沟、东水沟、南湖泉水 区。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 因此多为木架结构。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 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 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 、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 .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 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 之龛内。(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 。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 中心的群像。(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 、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 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壁画除佛教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 狩猎 、捕鱼 、婚丧 、歌舞 、杂技 、旅行等生产、生活 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 。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 上。始建年代晚于莫高窟,现存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20个,窟形、壁画同于莫高窟,塑像 多为后世重修。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0千米的踏实河两 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个。东千 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 于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个,塑像 有说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 榆林窟同时代壁画相同。五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 县城南20千米党河上游的峡谷中,始建于北朝晚期,今存五 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 4 个,无塑像遗存,壁画多 经变和密宗佛像。毁坏严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国,至清代 1000余年中不断修建,其塑像、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 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 系。其中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党河风情线
敦煌今昔之比
往昔敦煌
現今敦煌
敦煌於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 化名城” 。
自然资源
敦煌市耕地面积32万亩,草原面积57万亩,天然林面积 119万亩,另有可垦荒地406万亩。由于光照资源丰富,土 质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合各种植物生长,主要农作物 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麦、玉米等,出名的野生 药材有锁阳,枸杞,罗布麻,甘草等。敦煌光照条件较 为优越,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是 全省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瓜果之乡。年产各类优质水 果2000多万公斤,优质皮棉1.5万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芒硝、石棉、钒、金、锰等4大类26个品种,其中 位于方山口的钒矿探明储量125.86万吨,位居全国第四, 近年又发现储量很大的敦煌玉,玉质仅次于和田玉。
三危山
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 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 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 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 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 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 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 城。


气势恢宏的壁画
栩栩如生的人物
梦幻的天国
天子驾临
彩塑菩萨 舞乐图画
繁华的城市
乡村生活
肉市场
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乐伎云集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敦煌壁画艺术 最突出特色:写意、传神
特色活动
四月八庙会 敦煌"四月八庙会"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居 民,特别是佛教信徒为纪念释伽牟尼涅日,携老扶幼,成群结队 ,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烧香拜佛,朝圣祭祖。这一天 ,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理向佛祖诉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寻求佛祖 保佑,或祈福求财、或求消灾灭祸、或求子、或求官。当做完这 一切,走出洞窟、寺庙时,人们如释重负,信心倍增。这一天整 个窟区、寺庙人山人海,盛况不绝。
阳关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 ,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 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 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 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 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使阳关名 扬千古。
敦煌莫高窟---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道士塔
风沙中的莫高窟
榆林窟
西千佛洞窟
五個廟石窟至今尚未對 外開放
東千佛洞窟
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 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 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 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 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 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 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 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 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 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三宝—小花罗布麻
月芽泉
三危山 敦煌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和莫高窟与佛为缘, 相互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 线。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 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历史的一座名山, 是敦煌文明历史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记载,三危山是神鸟三青鸟居 住的地方,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青鸟是为神话人物西王母取食的 童子,这给三危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结合上书左传,史记等 记载,原住于洞庭湖,鄱阳湖之间的三青部落,在当时的部落战争 中战败,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据史书考证,三青本来 是以鸟声龙身为图腾的民族,所谓的三青鸟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鸟 为图腾的民族被流放到了这里,三苗民族迁移到了三危山,成为历 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开了敦煌灿烂历 史的第一页。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 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 ,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 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 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 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 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 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 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 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 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 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 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旅游资源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 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 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 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 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 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 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敦煌、平遥、凤凰古城、九寨 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 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敦煌的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 辖。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 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 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 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 “戈壁绿洲”之称。全市总人口18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9.3万人。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 回、蒙、藏、维吾尔、苗、满、土家、哈萨克、 东乡、裕固等10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1.06%。
敦煌石窟
中国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 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 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 煌市中心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 前秦建元二年,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 多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 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 。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 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 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 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 0.1 米。
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 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 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 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 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 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 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 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