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教师版温庭筠【学习目标】1、诵读《菩萨蛮》,揣摩词意。
2、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4、把握本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学习重点】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导入】:(课前播放《菩萨蛮》的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五代的词。
词在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古代的宴席,是有歌舞奏乐的,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就取来漂亮的纸笺,写下一首首小词,以供旁边的美丽女子歌唱。
也正因为词最初是写给歌女的歌词,因此内容多关乎闺情风月,香艳绮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晚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预习案】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宋朝之后,词学日趋衰落,一直到清朝,才有了一次复兴——这,就是词的大致发展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词与诗正式分开从温庭筠开始的。
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大的流派。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作品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另有绰号“温八叉”、“温八吟”、“温钟馗”都能反映温庭筠的性格特点。
(此处可根据情况补充绰号的由来,以增加趣味性:温庭筠在当时被称为“温八叉”,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八叉手而成八韵”,也就是说,双手这样交叉一下,就写出一句,交叉八次,一首诗就完成了,可见当时的温庭筠是多么的才思敏捷。
他还被称作“温钟馗”,大家都知道“钟馗捉鬼”的传说,而作者被称为“钟馗”,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正是因为面子问题——温庭筠长得不好看。
据说,他的长相是“隆口巨鼻”,想想确实挺吓人的。
不过,虽然其貌不扬,写出的词却是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温庭筠诗词名作《商山早行》《梦江南》《望江南》晨起动征铎(duó),千万恨,梳洗罢,客行悲故乡。
恨极在天涯。
独倚望江楼。
鸡声茅店月,山月不知心里事,过尽千帆皆不是,人迹板桥霜。
水风空落眼前花。
斜晖脉脉水悠悠。
槲(hú)叶落山路,摇曳碧云斜。
肠断白蘋洲。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花间集》中收录温庭筠的词最多,影响也最大,因此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
(此处可补充“花间词”的得名缘由和优美含义:我们经常读到“花间集”这三个字,因为太经常,反而不去仔细探究其中的内涵而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特定的名词。
其实,“花间集”三字蕴含着很美的意思。
有人是这么翻译这三个字的:The Collection of Songs among The Flowers。
也就是说,在花丛间唱的歌的歌词集。
而花丛呢,又有两个意思:自然界的花丛,或者是比喻许多美丽的女子。
不管是哪一个“花丛”,都是件非常美好的事。
)【探究案】一、整体探究(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概括词的大意,说说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A级)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折折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二、鉴赏探究(一)上阕1、“小山..重叠金明灭。
”写的是什么?(B级)“小山”是屏风。
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
“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
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
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
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
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B级)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
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写什么?(A级)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
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B级)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
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三、问题探究1、试分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B级)(1)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2)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3)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2、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
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
(C级)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
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
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不同意:温庭筠这首《菩萨蛮》只是写这女子的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穿衣时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的日常生活细节,从而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一种爱国情怀的折射。
•古典诗词里面所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的精神,浪漫的审美情趣。
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唤起我们的一种共鸣,鼓舞我们向上,向着美好的理想追求。
也是人类对爱与美的永恒追求。
【检测案】1、默写全词(A级)2、比较阅读韦庄《菩萨蛮》(C级)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说说温庭筠、韦庄这两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有何不同?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密而隐”;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朗”资料链接:花间派和婉约派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婉约词与豪放词相对,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流派。
诗词中关于美女的描述(1)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欧阳修《诉衷情》(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宋)阮阅《眼儿媚》(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卜算子》(5)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6)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7)有个女孩名叫婉君,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琼瑶《婉君》(8)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唐)杜牧《阿房宫赋》(9)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10)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