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论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十大隐患》【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形势大好,但是,仍然存在着十大隐患,很值得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实行工业化。
工业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最为便宜;特别是大批农民陆续进城,将会使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缓慢上升,但较长时期仍维持或压缩在较低程度上。
还有外资的大量涌进,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的“列车”仍在快车道上迅速奔驰。
中国的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粮食、肉类、棉花、水产品、水果等,均居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水泥的年使用量和钢材的年使用量,已分别达到欧、美、日的总和。
在建筑业方面,每年的开工和竣工量都已超过欧、美、日的总和。
越来越多的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市场。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风景这边独好”!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还有人说:“这只是恢复性地增长”。
较多的人认为:“我国经济又出现新的增长周期,这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官方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
香港《商报》2003年11月6日发表社评说:“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谈不上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充其量只是为今后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只是刚刚开始。
”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国人士担心:“中国经济这样高速增长,最终将吃掉全世界。
”还有外国人说:“中国将要接管全世界”。
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2002年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在我看来,在我国现阶段,这些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第二,客观地说,世界上还没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长盛不衰,永远保持高速度。
恐怕中国也不能例外。
经济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中国现在的速度来断定未来。
中国今天的速度,只不过是在历史上曾在许多国家多次发生过的速度的重复,如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的速度,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度,大都在10%左右的速度增长,持续均在22年之久,当时世人称之为“东亚奇迹”。
审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速度,像我们今天一样,都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心,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赤字,再加上外资的大量涌进。
再往前看,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速度,20世纪初美国的速度,都高得惊人!可是后来怎样呢,不是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而先后不同程度地跌落下来吗?中国古词中说:“高处不胜寒”!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亚,伴随经济迅速增长,这些国家的优势逐步丧失。
早在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断言“所谓的东南亚奇迹,是以高投入、低地价、低工资来保持的,由于资源和资金的相对稀少性’,优势将逐渐丧失,那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将会难以为继。
”此话—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议论纷纷,赞许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后来事实证明克鲁格曼的话是对的。
前车之辙,不可不鉴。
还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必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化,随之制造业逐步向低工资、低地价、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从而使经济增速逐步降了下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巨大,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潜力较大,转移的速度可能较慢一些,但转移还是必然的。
第四,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之所以这样快,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特别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的,而这些资金的来源除财政赤字外主要是公债。
现在滚动性发行公债、卖公债,经济得到喜人的发展。
人们想过没有,当将来用发行公债来买回公债时,即还债高峰到来时,经济将受到怎样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公债的效应是逐步递减的,在发公债的初期,效益最高(因为不存在还债问题),等到发新债还旧债时效益就降低了,而且越发越多,效益越来越低,以致财政不堪重负,银行年年忙于发债、还债。
我以为,国债的发行应当有个“度”,不能认为越多越好。
目前,我国的公债负荷已相当沉重!材料显示,至2002年6月,国债公司托管公债总量(指额)已逾21000忆人民币,其中国债12000亿,政策债、金融债近9000亿。
另外还有企业债400亿。
另据资料表明,2001年和2002年,各发行量1500亿。
2003年又发行1600亿。
这里还要说明两点:(1)在12000亿国债中,长期国债有6600亿。
(2)企业债为400亿,这种公债都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债券、铁路建设债券,说到底这些工程都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撑的,债券级别是和国债一样,实质是国债。
我们决不能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今天活得痛快,就不管明天和后天的洪水漫天。
更不能只要这届政府的高速度,而不顾下届或下下届政府的高速度。
我总以为,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虽然是必要的,但靠不住,只有消费拉动才是靠得住的。
所以增发公债,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期内,不如增发工资。
个人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
第六,我国金融系统问题比较复杂和严重。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后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矛盾的加深以及金融领域中的问题逐渐暴露才逐步认识到的。
目前,在金融业中矛盾重重:一方面,10多亿的居民储蓄,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好的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又千方百计大量地从国外引资;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一些无效的国有企业;一方面,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片萧条等等。
这都是反常现象,值得注意。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严重。
保守地估计,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约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0%。
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中有20%资产是无效的。
政府三令五申下达指标让银行来完成,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银行为了对付政府,加大贷款基数,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长期贷款数额,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有采取票据空转来增加贷款规模,真是花样百出。
目前银行系统总资产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10万多亿。
也就是说,要补偿银行系统这个大窟窿,要动用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0%。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作为一项原则,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左右,现在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只占它的总资产不到7%多一点。
这个7%资本充足率,与20%的呆坏账相比,表明银行系统已经资不抵债,是负债经营,客观地存在着支付不足的风险。
5,存在一定程度的“掏空现象”。
不久前,香港大学郎咸平先生写了一篇《掏空》的文章,引起了国际上广泛注视,其中主要讲的是亚洲一些家族企业如何利用“掏空”的方法来剥夺中小股东。
这种掏空现象目前在我国广泛而又严重地存在着。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经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近期还会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暴露出来。
掏空的方法很多,在我国原先由国有企业转换而来的股份公司中,有一个重大的特色,即分拆或局部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
这种上市方式,最容易发生资本和利润的转移,很多作为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明里暗里被母公司所掏空。
例如,猴王集团是个大公司,其中一小部分ct猴王上市,但二者“三不分”。
猴王集团把ct猴王看成是一块肥肉,先后从中套用3亿元。
另外,ct猴王还为猴王集团提供3亿元担保。
结果把ct猴王掏空了。
前—阵子,国有股减持,有的上市公司把减持转换来的货币资金,退出股市,挪作它用,或进入国家财政,或划作社保基金,这也是掏空的表现。
此外,一些大公司,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让利润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财产。
第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一些经济领域已经产生一定的泡沫。
比较典型的要算房地产开发领域。
从全国看,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喜人!但必须看到,在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占用过量,房价上涨过快,房屋利用率过低等现象。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高达32%,施工面积增幅在28%以上,销售面积增长近30%,销售金额增长高达37%;而截至2002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总量在1.2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空置过1年以上的超过50%,占压资金超过2900亿元。
我们看到,在有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等)的周围别墅林立,占用大片、大片土地。
这种状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市场风险。
更可怕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约7成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泡沫爆裂,势必引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包括北京和上海,一些腐败分子为了牟取暴利,与开发商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乱批地皮,乱搞开发,盲目扩张,其结果,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强。
第九,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把地区协调发展与缩小地区差别等同起来;又把缩小地区差别与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差别等同起来。
因此在这些地方,无论是省、市级行政区,还是市、县甚至乡,无论是生态脆弱区,还是经济贫困区,几乎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在本区内实现经济定期翻番或翻两番的任务,实现工业化,赶超先进地区。
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要搞大机场,建造高速公路。
有的建成后,因利用率不高,月月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越背越沉。
绵阳机场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去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大摘“三线建设”,花了几千亿元,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后来就因为后续工程跟不上,缺水少电,交通也跟不上,接着—个—个几乎都泡汤了!今天,我们不能再摘无效工程,这种工程浪费资源,坑害了国家,也坑害了当地的黎民百姓,会引起人民广泛的不满。
当然,有些大工程兴建是必要的,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系统的治理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格尔木到拉萨铁路的修建,塔里木河以及相关河谷的治理,三峡工程等,都是跨世纪工程,潜力很大,功能无限。
但也要看到,这些工程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后续工程跟上为条件的。
如果这些必要的后续工程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或者不能很好、很快地跟上,上述工程很难发挥作用,甚至有的有报废的可能。
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GDP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甚至下降。
这使得一些人感受不到GDP快速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这样一个煮青蛙的故事:许多公司失败的原因常常是对缓慢而来的致命威胁视而不察。
这如同把青蛙放进开水中,它会拼命的跳出;但如果把它放进温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一动不动的死去。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青蛙内感器官迟钝,已经感觉不到生存的威胁,感觉不到外在的环境变化,只好安稳地接受死亡的降临!公司如此,国家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