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仅面临着世界的巨大问题与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和国内各区域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幸好我国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因此我国对相应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问题/对策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
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
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当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源的挑战。
我们的各类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是非常紧缺的。
我们现在铁矿石基本上进口一半;我们原油进口接近1亿吨,已经超过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要应对资源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的挑战、矿产资源的挑战、能源的挑战,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节约型的经济。
我们曾经说了很多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思路,比如我说过中国应该提倡住比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为你的公寓冬天要烧暖气,夏天要用空调,要排放,但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筑趋势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远远超过这个标准的,这是令人担心的。
要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要舒适,但要比较小。
可以建设停车场、电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较小的第二个挑战,中国目前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比如中国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达到0.45了。
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重视。
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是在城乡的差别,而城乡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的各个要素已经货币化了,而农村没有。
如果你按购买力平价,按照农村生活质量来算,中国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实际上我们的基尼系数没有那么高。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有的人在大声疾呼,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出来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农村还没有货币化,它的住房、所有生活的要素,如果完全货币化的话,那么我们的计算结果会好得多。
第三个挑战是教育。
一个没有文明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但中国的文明到现在为止仍然是精英文明,精英文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非常脆弱。
我们可以从早到5000年看到中国伟大的哲人发表过非常精辟的见解,到孔夫子,到了后来,这些伟大的见解被逐步地系统化,但能够理解这些文明成果的中国人始终是少数的精英。
所以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对我们自己文明的巨大破坏,其中最大的破坏应当说就是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政治运动使几百万知识分子非自然的死亡,包括像老舍这样的人,中国人自己把中国人最好的文化古迹破坏掉。
如果这个文明不能从精英文明扩大到全国文明或者大多数的文明,那么这个文明是非常脆弱的。
我跟我学生曾经讲过,我插队的地方,30年前有一个小痞子,骑自行车撞人、吓唬人,你30年后再去,文明程度没有改变,他的儿子开着一辆汽车在横冲直撞。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讨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讨论中国的发展。
如果这种没有文明的人、没有经过教育的人掌握了现代化的技术,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更加危险。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教育,使中国的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从精英文明发展到中产阶级的文明,到覆盖相对多数中国人的文明。
第四个挑战就是台海局势,希望在未来的30年我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平。
只要把这四个问题处理好,资源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教育问题、保证和平环境,我相信中国在未来的30年能够达到最优的增长路径。
但是在挑战的同时面临的众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世界看,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分析,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
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2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9%,如果加上由香港转出口美国的部分,估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约相当于上年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总和。
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为24.2%,这与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上半年美国经济的高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
2000年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当月达到51.93亿美元的高点,随着美国经济减速,2000年9月以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逐月下降,到2001年2月份,已降到36.53亿美元。
可见,中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经济呈明显的正相关。
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必降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而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左右,中国对日本出口达4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
日本经济下降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率与日本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很低,但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化因素,相关程度会有较大提高。
日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导日元贬值,因此中国的对日出口可能面临着日本经济下滑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从而可能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明显下降。
从国内看,所面临的问题:土地上,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但能够利用的土地相对有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这也就造成了东多西少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住房紧张。
素质上: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西方相比普遍较低。
历史上:有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造成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建设的起点较低。
经济上:有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没能跟得上人口发展的速度,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严重。
所以说:人口问题为什麼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工业上,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也是城市化的高潮,中国由于过去一直采取工业化超前战略,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极不同步,所以在未来十年中城市化高潮还会更“高”一些。
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是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不仅人口要进城,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资金还好说,目前就有较多剩余,主要是土地极为稀缺,因为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平原只占12%。
工厂、城市和道路都要建设在平原,而平原又是中国最宝贵的农业资源。
中国有超过19亿亩耕地,其中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主要在平原,都是耕作条件最好的优质耕地,以粮食亩产来说,平耕地的亩产量是其他耕地的两倍以上。
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平均在1千公斤,亚洲国家膳食结构不同,消费粮食少一些,也要500公斤。
中国到2015年人口将超过14亿,人均500公斤总量就是7亿吨,1998年是中国粮食产量的高峰,达到5.1亿吨,但是自那以后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原因,耕地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产量也减少到去年的不到4.5亿吨。
如果由于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停滞不前甚至继续下降,到2015年的供需缺口就可能扩大到1.5亿吨。
长期以来,世界的粮食贸易量稳定在2亿吨上下,如果有四分之三让中国买走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没有粮食,工业化也好,城市化也好,统统提不上。
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1998年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减少如前,而非农人业口增加了5140万人,人均城市化占地是1.23亩,去掉退耕还林面积也要0.8亩,按此计算,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非农业人口再增加3个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才达到45%,耕地却要占掉2.5亿亩,这怎么了得?所以,土地以及粮食供给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关系就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制约。
轻工业主要是生产吃穿用品,所以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需要地表以上的农产品资源,而重化工业主要是生产住和行的产品,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金属和能源,资源指向也就从地表以上转为地表以下。
中国虽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但发展重化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等的蕴藏量却都在世界的5%以下,人均排在世界80位以后,所以相对于需求来说极为不足。
以钢铁来说,2002年中国的产量就已经是美、日产量之和,2003年的总消费量达到2.5亿吨,今年可能上升到2.8亿吨,但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经验看,人均消费都是1吨钢。
中国对钢铁的需求可能还要高一些,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正在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消耗的钢铁还有满足世界其他国家需要的内容;二是中国的人均平原面积太少,为了减轻城市化与农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矛盾,必然要走大城市化的道路,这就会使中国城市的“容积率”水平比任何国家都高得多。
容积率高就高楼大厦多,而高层建筑每平米所消耗的钢材比一般性建筑要多出三分之一。
人均1吨钢2015年也就14.5亿吨,差不多是全球每年钢铁产量的两倍,许多人认为中国近两年钢铁生产和投资的增长率太高了,已经高得“离谱”,认为人均500公斤即总产量7亿吨都不可能,但是,2002年浙江的钢材人均消费量差不多就是500公斤,浙江人目前的生活水平不就是未来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吗?仅有需求还不行,还得看供给条件,自己生产不足就得进口。
去年中国铁矿砂的进口量超过1.5亿吨,已经超过日本,买进了世界可贸易量的30%,7亿吨钢时就得把目前世界铁矿砂的全部出口都买下来,而14亿吨钢时世界铁矿砂的产量就得翻一番。
还有水资源的制约问题,环境因素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中国由于缺油,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煤,而煤的燃烧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中国有限的平原面积90%集中在沿海,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都会在这些地区展开,为了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工厂和城市都会在有限的地域上集中,也就会造成有害气体、液体和气体排放物的集中,其集中程度可能只有日本才能相比。
但日本是岛国,国土呈狭长状,海洋大气环流的运动,使日本比较容易净化大气,工业和城市污水也可很快流入海洋。
中国则不行,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大气主要是自东向西流动,例如每年刮的台风,运动方向都是从海洋向内陆吹,就不容易净化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