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当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及其救济己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方面与传统侵权行为有明显的不同,其救济制度也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
就环境侵权的涵义而言,我国学者多从追究加害人民事责任的角度展开讨论。
例如,有的学者指出:环境侵权是“公民或法人因过失或无过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为,而造成被害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失时,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有的学者则认为:“危害环境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其侵犯的客体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
”还有学者提出:“环境侵权行为是在环境活动和生产、生活等其他活动中发生的,不法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并致他人以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损害的行为。
”另一些学者则把环境侵权界定为:“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
总的可以看出,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的客体为人身权、财产权和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侵权从根本上有异于传统的民事侵害,尤其表现在其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要求对现有的以保护当世人为中心的侵害概念进行扩充。
环境侵权是一类特殊侵权,有关纠纷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学者也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展开了大量丰富而深入的研究,为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立法和理论方面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实践中大量涌现的环境侵权纠纷。
讨论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时应牢牢把握其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从其特殊性出发把握民事救济的必要性与及时有效性。
因环境侵权行为,公民的人身、财产、环境权益受损,从制裁加害人的角度而言是承担民事责任,而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来讲,则是权利救济问题。
二、研究意义
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难题,环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从单纯的、原始的防治污染到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直至环
境立法,人类在调整改善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终于认识到,借助环境法律严格规范人类自身经营活动、严惩污染环境与侵害环境权利的行为,是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环保工作必须制度化、法治化。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环境侵权及其救济方面的研究较早,多已形成了系统化,但不足之处也是难免。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可以缩短我国理论探索的进程,避免在实践中走弯路,如国外最先提出的因果关系推定、部分排除危害、中间排除危害、代替性赔偿、受害人的咨询请求权等理论成果,我国完全可以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涉及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多个部门法,内容繁多,体系复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目前,国内环境法学者多是针对环境侵权的某一个方面加以论述,如环境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构成要件等等,曹明德先生著的《环境侵权法》和王明远先生著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救济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针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而言,篇幅相对较少。
总的看来,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关立法也不完备,法律之间的冲突尚未解决,导致实践中无法及时、合理的对受害人进行救济。
因此,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重要意义。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首要价值就是弥补受害人因为环境侵害而遭受的损失,包括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环境损害、精神损害在内的合法权益。
首先,通过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使受害人在金钱上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对权利的初步救济。
其次,可以激发公民保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同时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者起到警示预防作用。
通过使环境侵权人承担“排除侵害”的民事责任,事先对持续进行的造成健康乃至生命损害的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预期,体现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抑制与预防功能。
最后,该制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环境的保全上,根据不同的环境侵权问题,采取相应的责任方式,能够促使被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研究现状
2002年我国第一篇关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文章诞生,即《英美法系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主题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显示有25篇期刊文章,47篇学位论文。
目前我国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研究还比较少,因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内容庞大,结构复杂,学者们更倾向于系统研究。
现有的研究来看,民法学界主要是
以私权保障为核心,通过扩大解释侵权理论,延伸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来救济环境侵权。
由于环境侵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民事侵权,如何在传统民事救济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以在损害扩大的前端就化解矛盾纠纷至关重要。
在环境法学界,主要从环境侵权本身进行研究,比如概念界定、救济方式及途径、归责原则、抗辩事由、法理基础,以及域外比较法。
比如环境法作为新型学科,虽然现有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研究较少,但是这样的理论探讨仍然为环境民事救济领域的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方面仍存在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入研究相关制度,为立法提供切实的理论基础。
现有的研究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四、研究内容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法理基础
(一)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界定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法理基础
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侵权行为
(二)损害事实
(三)因果关系
四、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中的抗辩事由
(一)不可抗力
(二)正当防卫
(三)紧急避险
五、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方式
(一)仲裁
(二)排除危害
(三)损失赔偿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查阅已经被总结记录下来的文字、数字等相关资料,并进一步进行搜集、分类和总结,从而研究社会行为和探究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
2.定性分析法,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从而推断出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六、研究进度
2018-09-08至2018-09-1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2018-09-14至2018-10-07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8-10-15至2018-11-15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一稿
2018-11-16至2018-12-09 修改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二稿
2019-02-25至2019-03-03 参加毕业设计(论文)预答辩
2018-12-24至2019-03-03 进一步修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定稿
2019-03-04至2019-03-15 毕业设计(论文)查重
2019-03-16至2019-03-31 参加答辩
2019-04-01至2019-04-04 毕业设计(论文)定稿、打印、装订完成后上交
七、参考文献
[1]白涵羽. 环境侵权救济基金制度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2]孟朝艳.社会管理创新需求下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的重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2):82-84.
[3]李朋. 产品大规模侵权民事救济困境与出路初探[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4]杨晓瑜.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7.
[5]李继林. 环境侵权责任主体的司法扩张与限制规则研究[D].贵州大学,2017.
[6]宝丽尔. 缺陷食品侵权救济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17.
[7]李柯阳. 中国环境侵权制度问题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8]任延恒.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9]熊斌. 环境污染侵权有效救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林晓霞. 我国农村土壤污染侵权民事救济制度之完善[D].福州大学,2016.
[11]周文颖. 环境侵权损害公共补偿基金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16.
[12]王吉萍. 论环境侵权救济中恢复原状的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6.
[13]杨小玉.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4]孙洪旺.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5]黄立嵘. 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指导教师评语及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
答辩小组(或县级电大)意见及成绩评定:
答辩(或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答辩小组长(或审阅负责人)_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答辩小组(或市州电大)意见及成绩评定:
答辩教师(或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答辩小组长(或审阅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省电大终审意见及成绩评定
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审阅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