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与发生率
【案例一】
小华为小学六年级男生,从一年级开始,经常跑出教室、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他常打架、咒骂同学,一旦玩耍受到拒绝,就会向人吐口水,甚至曾用利器伤人,在学校人际关系很差。

父母表示从小在家里就十分任性,拒绝其要求时,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用脏话漫骂。

【案例二】
小斯是一位个子较小、文静的幼儿园大班学生。

她是领养女,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医生。

起初,老师没有特别注意小斯的文静性格,反而认为这是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觉得她个好孩子。

但是某日,老师注意到,小斯在自由活动时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接近她时,她慢慢地跑开,不愿意和老师讲话。

老师开始更多注意小斯,发现小斯在课内和课外活动时都不跟小朋友说话。

她从不主动和大人说话,别人和她说话时,都是用单词和短语回答。

她经常搓自己的手,咬指甲,低着头,凝视前方。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类学生,如:严重情绪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严重情绪困扰、性格及行为异常、情绪及行为异常、情绪障碍、情绪及行为困难、行为障碍、道德行为偏差、思想行为与心理偏差、适应困难、行为问题等。

这类学生泛指持续地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等行为,或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它的行为问题,以至于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或相关服务协助者。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

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

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

近十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矫治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强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体现可教育性。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在障碍者教育法(,简称,)中对这类儿童和青少年作了以下的定义:
. 无法学习又不能以智力、知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说明者。

. 无法与同侪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 在正常的情况下,有不恰当的行为或情感。

. 常表现不愉快的情绪或沮丧。

. 常因个人或学校的问题而感觉身体不适、疼痛或害怕。

. 情绪困扰包括精神分裂症儿童,但不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儿童,除非被认定具有严重的情绪困扰。

(二)台湾的定义
根据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的定义: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

情绪障碍学生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它持续性之情绪或问题行为。

(三)我国大陆地区
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也参照了美国和苏联的界定,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

例如,由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词典》中对行为障碍的界定是:“主要发生在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偏离”。

主要表现有:① 不良行为动作。

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趾)甲或其它物品、手淫、拔头发等;② 退缩行为。

表现出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它儿童交往,常一人独处,与玩具相伴,但没有精神异常;③ 生理心理性行为异常。

如遗尿症、遗粪症(~岁后仍不能控制大小便),厌食、夜惊、噩梦、口吃等;④ 习惯性品
行问题或违法行为:如经常说谎、逃学、偷窃、打架、破坏财物等。

其原因与个体素质、环境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宜早期发现,进行心理治疗和教育矫正,必要时需辅以药物治疗。

二、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出现率
由于国内外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鉴定标准不尽相同,所以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出现率也是不确定的。

据卡利南和爱泼斯坦采用“三分之一法则”的调查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一学年中,大约会有的学生会发生让教师能觉察到的一般性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但其中只有~的学生有比较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并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也有一些特殊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估计,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都可能有~之间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需要进行辅导( )。

据年教育部关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万人受到各种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困扰。

目前我国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之间。

北京地区的抽查显示,年学生行为问题的比率为,年则增加到。

专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过度沉溺于恐怖片、武侠片,计算机游戏甚至色情片,导致出现性格缺陷;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家庭经济突变,给孩子带来不安定的情绪;有的父母离异或者死亡,使子女缺乏关爱,情感冷漠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残和致死原因。

鉴于此,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成因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包括个人的生物学特点、认知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等。

情绪与行为问题可能是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可能引起多种情绪与行为问题。

(一)生物学理论和生理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学生的生理特征。

只是近期,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的遗传可能是导致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关于脑外伤、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异常的一些研究显示,某些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脑电波和一般学生相比有异常现象。

例如注意缺陷多动症,就是由于脑功能失常、前庭系统反应异常、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引起孩子多动、注意力缺陷以及冲动,进而引发情绪和行为问题。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可能伴有脑功能失调;
. 有些多动症可能与脑功能失调有关;
. 大多数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不是由脑功能失调引起的;
. 并不是脑功能失调都会产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此外,严重的营养失调也可能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

例如,维生素的严重缺乏会影响情绪的稳定性。

其它病理因素,如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

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生理方面的病因被发现,并且发现可以通过药物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控制。

例如,忧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均可以利用药物有效地进行控制和改善。

(二)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因素
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有不同的解释。

.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从性压抑、性发展障碍的角度来解释情绪与行为障碍形成的原因。

荣格认为性欲和性的冲动会导致反社会行为。

阿德勒认为早期不良的教育会影响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弗洛伊德学派霍尼、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从愿望与满足的矛盾和冲突方面来解释形成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认为情绪与行为问题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例如,布朗纳指出,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