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第十三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积极强化物分成五种类型:
消费性强化物
活动性强化物
拥有性强化物
操作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
(二)消极强化
1.消极强化的界定
消极强化指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
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良的良好行为,便立
即撤除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
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
不良行为。
二、学习训练
1. 矫治前准备
(1)选择积极强化物 (2)设计教育内容
(3)争取家长配合
2. 行为改变过程
第一周,引导幼儿进入角色 第二周,寻找合适机会实行强化刺激。 第三周、第四周,创设情境把矫治工作推 向高潮。
第五周、第六周,巩固、发展矫治治疗成
果。
第七周,帮助幼儿获得最高奖励。
为虽经外婆不断训斥得到了制止,但 却转移到吮吸手指上来。
第二,吴雨性格内向,渴求得到更多爱的
温暖,但事与愿违,父母不与孩子同住,
接触少,造成幼儿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于是就无意识地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以试图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吴雨未接受过有关吮吸手指有
何危害性的强化教育,也就不可能从 根本上调到其主观能动性去纠正这一
1.积极强化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能
够产生愉快结果的刺激,我们称之为积极
强化物。
有目的地利用积极强化物来提高行为的出
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叫做积极强化原理,
简称积极强化
2.制定积极强化方案遵循的 基本步骤
(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合理确定终
点行为 (2)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前因和后果
案例一:采用积极强化原理改变幼 儿吮吸手指行为
儿。该幼儿出生时因受产伤脑发育不全,2岁时曾
吴雨,男,5岁8个月,轻度弱智,幼儿园中班幼 患肺炎,住院半个月,以后经常感冒、咳嗽,有
过敏性鼻炎。该幼儿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
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紧张。该幼儿的问题
行为起源于周岁时期,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 经外婆阻止,虽不再吃衣角,却产生了吮吸手指 的行为。
三、训练效果
基本矫正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较好的完成了脱离强化的程序,较顺 利的进入自然状态。
一个月以后,在进行跟踪观察,未再
发现吴雨有吮吸手指的行为。
案例二:用惩罚原理矫正凡凡随 意打人的不良行为
一、个案简况
5岁的凡凡是一个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凡
凡经常挑衅或殴打其他小朋友,而且凡凡
出手较重,班里的小朋友们都不愿意跟他 玩。平常目光呆滞,反应缓慢。每次打完 小朋友,凡凡便仰脸哈哈大笑。
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无法静坐,
往往会被外在事物所分心,不做劳动, 记忆力差、注意力短暂,缺乏兴趣。
第二节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学习
一、积极与消极强化
(一)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原理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 原理之一。桑代克早在1911年就做了著名的“饿 猫实验”来论证这一原理。20世纪30年代,斯金 纳使用老鼠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 原理研究。
增加。
2.制定消极强化方案遵循的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
(2)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作为消极强化物。
(3)选定警告刺激。
(4)确定所期望的终点行为标准。
(5)找出合适的替代性的良好行为。
(6)选择、控制行为改变的情境、
(7)选择有效地良好替代性行为的强化物。
(8)安排好具体的实施程序。
老师发现他平均每天打人30余次。针
对凡凡打人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给 他讲道理、树榜样、奖励他不打人等
处理对策,但均无效果。
二、学习训练
1. 每当凡凡动手打小朋友时,在他身边的
老师便说:“凡凡不许打人。因为你打了
人,现在罚你做20次起立和坐下的动作。”
2. 然后老师便拉住凡凡的手,走到教室后
一、情绪发展的特点
1.生理反应
2.心理反应
3.行为反应 4.认知反应
二、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人际交往方面:
交往能力欠佳,喜独来独往,不加入 同伴互动,常攻击他人,因而无法与 周围人群建立较为妥善的人际关系, 不受同伴欢迎。
(二)言语表达方面
表达能力发展欠完善,经常说些与情
二、惩罚
(一)惩罚的界定
惩罚是指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
为后,及时给予行为者一厌恶刺激或撤除
其正在享用的积极强化物,以降低该行为
在相同或相似情境或刺激下的出现率,这
个行为改变原理就叫惩罚。
(二)惩罚的类型
体罚
言语惩罚 隔离
第三节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 学习训练
一、个案简况
面。老师按着凡凡的肩膀要他坐下,然后
再让他起来,同时老师嘴里还喊道“坐
下”“起来”,让凡凡共做20次坐下和起
3. 开始时,老师需要用手帮助凡凡完成坐
下和起来的动作。老师用手帮助凡凡的另 一个目的是促使凡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以后,老师慢慢的只需要用语言提示,凡 凡便可以按照要求完成。 4. 在惩罚过程中,对凡凡表现出的言语反 抗,老师未予理睬,仍坚持让凡凡完成任
2. 问题行为的表现
入园后,继续存在吮吸手指的行为,在手
闲或动脑筋时吮吸尤为厉害,手指上已吮
出了茧。
经教师连续观察6天,发现该幼儿在作业活
动时吮吸手指的行为发生次数最多,平均
为8次;其次是游戏活动 ,平均为5次;最
少是自由活动时,平均为2次。
3. 可能原因
第一,吴雨周岁吃衣角,吮被角的行
境无关的事情,并且说话音调常表现 的显著尖锐或特别低沉。
(三)日常生活方面
部也不能清楚地 表达及提出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要求。
(四)社会适应方面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常出现一些异常
行为,如打架、戏弄、碰撞、大叫、 不顺从、哭泣、破坏及野蛮作风等。
(五)兴趣与注意力方面
务。
(三)训练效果
实施惩罚后,第一天,凡凡的打人次数下
第十三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绪与行为障碍泛指儿童或青少年持续性 的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 等行为,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
郁等行为,或其它精神疾病等问题,以致
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 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与 相关服务者。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 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