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2
1)先用中低倍物镜宏观观察,寻找包裹体,研究包裹体 群的整体分布特征,判别成因,确定FIA等。
2)再用高倍物镜放大观察局部包裹体,识别相态类型, 观察显微测温相变等。
3)观察时需来回转动微调旋钮,寻找处于不同焦平面的 包裹体,或在相变过程中寻找移动的物相。若包裹体较大 ,则中倍物镜效果好于高倍物镜。
1.可孤立分布(相邻FI之间的距离大于5倍FI的直 径),个体较大,可群状随机分布,形态较规 则,可呈负晶形;
2.可平行主矿物的某一生长要素来分布,如生长 环带、晶棱、晶体生长面、双晶面等。
钠长石原
生包裹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单s C斜hin辉a Un石iver原sity生of G熔eos融cien包ces裹(Wu体han)
次生包裹体是主矿物形成之后,捕获的与形成主矿物无关的后期流 体。只能反映主矿物形成后,经历过的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2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2.成因类型的鉴定
原生包裹体的鉴别:
原生FI 2)假次生(Pseudosecondary)
假次生FI
主矿物生长过程中,由于构造活动或应 力作用,晶体产生裂隙,热液进入其中 ,封存后形成包裹体。由于晶体的继续 生长,这种包裹体发育在颗粒内部,沿 愈合的裂隙分布,不切穿整个颗粒。能 反映主矿物形成条件。
石英晶体中的原生、假次生和次生 包裹体示意图
二、观察手段
1.光学显微镜 与观察岩石薄片时的区别: 常用高倍数(400-500倍),加聚光镜, 上偏光用的少。 测温时用测温物镜镜头(长焦距)。
用途: 包裹体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成因判别,相态观察,显微测温等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6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产地:纳米比亚Hakos 主矿物:两期石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外壳 内核
13
碳酸盐角砾岩
Cal:方解石; Dol:白云石; cem:新形成的碳酸盐细粒胶 结物; rhomb:新形成的具有韵律生 长环带的晶体 ; detr: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碎屑 颗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2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阴极发光图像(CL)
可使用加装了阴极发光探头的扫描电镜(SEM),或光学 显微镜下(OM)进行。能区分不同期次的同种矿物。颜色 和亮度等受到致发光的微量元素控制。 西藏甲玛斑岩铜矿花岗斑岩石英斑晶 小心高温。
9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红外显微镜下不透明矿物内的包裹体 硫砷铜矿
黄铁矿 黑钨矿
赤铁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0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严格的判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9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中-低倍物镜)
1.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分布情况
群状随机分布、孤立分布、形态较规则较大——原生FI 线状分布(面状分布)时:
度减薄或加厚。 2)抛光:双面抛光,越光越好,无盖玻片。 3)温度:制片过程需始终避免升温,60-80℃以下。 4)粘接:易于脱卸的树胶 (有机溶剂浸泡,不能加热) 。 5)方向:解理发育的矿物磨片方向应垂直解理。可直接
用矿物沿解理开裂的碎片研究包裹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4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石英晶体中的原生、假次生和次生 包裹体示意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9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0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8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原生FI 3)次生(Secondary)
次生FI
假次生FI
主矿物形成之后,由于后期构造活动或应力 作用,沿矿物裂隙进入的热液在重结晶过程 中被捕获,常沿愈合的裂隙线状或面状分布 ,可切穿矿物颗粒。不能反映主矿物形成条 件。但有自己的地质意义,如研究油气迁移 的热演化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4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5.背散射电子图像(BSE)
电子探针仪(EPMA)和扫描电镜(SEM)均可进行。 以明暗度直观表征矿物的主量元素成分差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一、样品制备
1.采样
地质上要有代表性, 针对想解决的问题, 采集流体包裹体可能 丰富的样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3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2.磨片
与普通岩石薄片的区别: 1)厚度:更厚,100-300μm(0.1-0.3mm),可据透明
3.标记
素描-扫描相结合: 标记出裂隙、生长环带、
颗粒边界等矿物特征,以及流 体包裹体丰富的位置。
可在包裹体分布形态图上 ,注明编号、大小、相态、温 度等信息。
以便寻找和归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5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流体包裹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徐耀明
Email: ymxu@ QQ: 1420138022
第二章 岩相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 二、观察手段 三、包裹体成因分类及鉴别 四、包裹体物相分类及鉴别 五、流体包裹体共生组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23
原生的严格判别标准(Goldstein and Reynolds, 1994; Goldstein, 2003):
原生包裹体分布在岩相学上与生长环带等生长要素相 关,如分布平行于生长环带或晶面。生长环带则可以透射 光下的颜色以及正交下的消光等光学特征的变化,以及背 散射,阴极发光等图像下的变化表现出来。
次生包裹体的鉴别:
1.沿裂隙、裂面定向成群出 现,呈线状或面状分布;
2.往往形态不规则,且体积 较小。
3.分布方向常与主矿物生长 要素无关,切穿所有生长环 带,切割或穿出主矿物颗粒 边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5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3)次生包裹体(secondary inclusions)S型
4)成因不明(indeterminable)I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6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原生FI 1)原生(Primary)
认为错误的原生判别标准有:孤立分布,除非同时包 裹体体积大;负晶形,在很多次生包裹体中存在;三维随 机分布,可能是很多愈合裂隙叠加产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4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与主矿物同时形成,包裹的流体 可代表主矿物形成时的流体和物 理化学条件。常为孤立状或群状 分布,平行生长要素的线状、面 状分布。
石英晶体中的原生、假次生和次生 包裹体示意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17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
26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假次生包裹体的鉴别: 1.分布规律、个体特征等与次生包裹体相似; 2.但不会穿出主矿物的颗粒边界,只终止于主矿物内的某一位置上。
假次生的严格判别标准(Goldstein and Reynolds, 1994; Goldstein, 2003): 任何裂隙都有可能终止于矿物内部某一位置,即没有切穿矿物颗粒,也可 能是次生。假次生包裹体必须终止于某一生长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