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关于印发《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的通知赣建字[2006]4号各市、县(市、区)建设局(建委、规划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我厅组强力量对《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进行了认真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4年9月6日我厅下发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即行废止。
主题词:城乡建设村庄规划技术导则通知抄报: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1.3 编制主体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
有条件的乡镇应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1.4)的数1.51.5.1县(1.5.2l.5.31.5.41.61.6.11.6.21.6.31.6.41.6.51.71.7.1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
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1.7.2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
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
改造型村庄的规划,应首先对现状地物、建筑、树木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现状图,注重建设用地的调整,注重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突出村庄建设与“六改四普及”整治应达到的效果。
1.7.3保护型村庄:对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的村落、具有独特村庄布局或浓郁地域民俗特色的村庄.加以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
对于格局完整、建筑风格统一的古村,划定保护范围,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在不影响古村格局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完善村庄;对于布局分散、建筑风格杂乱的古村.规划中应注重保留村庄文脉,并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桐堂和纪念性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其他新建、改建建筑物应统一规划建设,注重传承古村建筑文化。
1.8 规划期限及审批1.8.1权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至10年,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庄规划应进行调整和续编。
1.8.2村庄建设规划应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撒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第二章村庄布局2.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2.1.1村庄规划应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及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规划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规划对策。
2.1.2村庄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宜建设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
2.1.3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各类保护区、有开采价80—第四章住宅4.1 住宅规划设计原则4.1.1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
新建住宅应建二至三层为主,提倡建设双拼式、联排式住宅.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少建独立式住宅和单层建筑。
4.1.2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
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4.1.3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农房设计标准图、通用图,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农村适用技术,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4.1.4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4.2 住宅建筑标准4.2.1宅基地标准:占用耕地建住宅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占用原有宅基地或村内空闲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80平方米;因地形条件限制、占用荒山荒坡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40平方米。
以上标准作为控制上限,市、县人民政府已制定具体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面积标准的,从其规定执行。
4.2.2住宅主楼基底面积不宜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4.2.3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尽可能安排南北朝向,避免东西向布置。
房屋间距旧村改造不宜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0.9倍:新村建房不宜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1.1倍。
山墙之间的距离(除消防通道外)不得小于 2米。
4.2.4住宅层高不宜超过 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宜超过3. 6米。
4.2.5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宜高于0.8;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宜高于1.5。
4.3 住宅平面设计4.3.1住宅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布局合理。
4.3.2 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即寝居分离、食寝分离、人畜分离。
4.3.34.44.4.14.4.2廉的效果。
4.4.34.4.45.15.1.13~ 4.5米5.1.25.1.35.25.2.15.2.25.2.35.2.45.3 排水工程规划5.3.1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体制、排水量预测、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
排水体制一般采用雨污合流制.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分流制。
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
雨水量参考附近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5.3.2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沟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
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之前应采取集中式(生物工程)设施或分散式(沼气池、三格化粪池)等污水净化设施进行处理。
5.4 供电工程规划5.4.1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用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配电站的位置,确定规模容量:确定中低压电力线路敷设方式、线路走向及位置。
5.4.2配电设施应保障村庄居住用电、道路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的需求。
5.5 电信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网络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安排邮政、通讯服务网点和建移动基站的位置;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
5.6 广电工程规划有线电视、广播网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
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电力、电信等线路提倡地埋敷设。
5.7 能源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实行多种能源并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和其他清洁型能源。
逐步取代燃烧柴草与煤炭,减少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5.8环境卫生设施规划5.8.1村庄垃圾处理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要配置垃圾收集点,确定生活垃圾处置方式。
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70米。
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逐步实现有机垃圾资源化。
有条件的村庄应5.8.2应低于305.95.9.15.9.25.9.3措施。
5.9.45.105.10.15.10.20.5—1.05.1 0.35.1 0.45.10.56.1 规划设计原则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形成地方特色。
6.2 建筑风貌规划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
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
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
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
6.3 绿化景观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基础,尽量在劣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植物配置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
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
绿地建设宜结合村口、公共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
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绿地应适当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丰富农民生活。
村庄绿化应以种植树木为主,少植草皮,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可种树、植竹、栽果,注重环境协调和方便日常维护管理。
同时要充分做好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的绿化,不留死角,增加绿化数量和类型,防止水土流火。
对宅院及宅间空地要以种植经济植物、果树为主.兼顾观赏、遮荫等功能。
第七章主要技术指标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的汇报及其计量单位应符合表7.1、7.2规定。
表7.1 村庄建设用地汇总表附件: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一、基础资料收集l2345678910㈠l2(1)(2)(3)(4)3、规划内容(1)基本原则(2)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分析村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确定编制规划的主要制约因索,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村庄建设用地的评价——建设用地选择(3)村庄建筑质量评价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的建筑。
(4)规划总则——规划目标——规划范围——人口与用地发展指标选择和规模预测(5)规划布局对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和活动场地用地和绿化用地等进行合理布局。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有关规定、乡镇总体规划、本《导则》的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用地安排。
(7)基础设施规划确定道路交通系统、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防灾减灾规划及竖向规划。
(8)绿化与景观环境规划(9)主要技术指标(详见前附表内容)4㈡l2345(1)(2)(3)(活动场地)(4)l、以行政村为单元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区域图;(3)村庄现状分析图;(4)村庄建设规划图;(5)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6)其他。
其中(3)、(4)、(5)以行政村范围内的自然村为单元编制;规划说明书中相同的部分自然村可共用,不同的部分各自然村应分别撰写。
2、以自然村为单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
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规划应分别包括以下规划成果:中心村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现状分析图;(3)村庄建设规划图;(4)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5)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