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职能: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支付手段(四)贮藏手段3、支付手段: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

4、货币的定义:(一)从货币的本质定义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反映社会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从货币的职能定义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三)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5、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6、货币制度的内容a)确定货币材料;b)规定货币单位(名称、值);c)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d)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e)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权限与流通程序;f)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比如存款准备金制度等。

7、货币制度类型:1.金属货币制度a)金银复本位制: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的货币制度。

1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2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的比价。

但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重点)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b)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内容包括:白银为货币材料;银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白银可自由输出输入。

c)金本位制:1、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2、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3、金币本位制特点是:(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从而保证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2)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3)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从而保证世界市场的统一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金块本位制:在金块本位制的条件下,银行券是流通界的主要通货,但不能直接兑换金币,只能有限度地兑换金块,如规定黄金每次兑换的起点额度,从而限制了黄金的兑换范围。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

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2.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特点:1)贵金属非货币化;2)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3)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4)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控成为金融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利率与信用1、利率市场化定义:指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其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2、利率市场化的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依靠间接手段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3、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及改革历程: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的,后短期、小额的。

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变化3、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小于存款利率,从而导致净息差收窄4、贷款偏向高风险领域,贷款质量下降。

5、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中间业务发展。

6、银行业集中度上升,中小银行或会寻求联盟合作。

5、信用的基本特征1、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2、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它不同于商品买卖。

6、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私有制和剩余产品。

信用产生同商品、货币,特别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有密切的关系。

7、现代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业票据为工具提供的信用。

典型的形式是赊销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局限:▲以商品买卖为基础,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既受自身在规模、方向和期限上的局限,也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2)银行信用:银行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

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

银行信用的特点▲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对象的局限;▲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3)国家信用形式:发行政府债券国库券、公债券;贷款4)消费信用形式:分期付款、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以及信用卡、支票保证卡等方式5)国际信用:形式有: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国际债券。

8、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利息/本金。

9、利率的分类:1、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的利率。

它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

浮动利率: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2、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

总的来说,较长期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期的利率。

短期利率:一般来说,一年期以内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

3、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般利率:指基准利率以外的利率。

4、根据利率的真实水平划分:名义利率:是指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

第三章商业银行1、商业银行:专门从事货币存、贷和办理汇兑、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

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产生于英格兰。

2、现代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1、从旧式的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

2、按照资本主义的组织原则,是股份制公司形式组建而成现代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从经营内容、经营原则、经营对象、经营风险、作用等方面(见作业本)4、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又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

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信用创造: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

5、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一)单一银行制(单元制)(二)分支行制(总分行制)(三)银行控股公司制(持股公司制)(四)连锁银行制(联锁制)6、商业银行的业务1、负债业务:各类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其他负债:主要包括借入、临时占款和发行金融债券2、资产业务:现金资产、信贷资产、证券投资、贴现、贷款贴现公式:贴现金额=票面金额*(1-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0)贷款质量: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者成为不良贷款)3、中间业务:指信用业务以外的、商业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通过替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种类:1、结算类2、代理类3、咨询业务4、银行卡业务5、担保类6、承兑类7、信托类等7、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8、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从概念、过程、推导公式、影响因素来答)1、假定(1)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2)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3)客户得到的贷款均存入银行,而不提现;(4)公众不增加其储蓄和定期存款,而是将全部资金存入活期存款帐户。

2、现设客户将10000元现金存入第一家银行,由第一家银行的贷款转入第二家银行的存款等。

3、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两个公式: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率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率–1)4、其他制约信用货币创造的因素:(1)超额准备率(2)提现率(3)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9、信用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1、部分的准备金制度2、转帐结算制度(部分现金提取)第四章金融机构1、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

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管理性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

我国是中央人民银行☐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

我国有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发展银行。

作业本上的题看一下。

第五章中央人民银行1、中国人民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1、统一货币发行的需要发行分散+地域限制→流通混乱+ 阻碍统一限制/取消一般银行的发行权→集中几家→一家2、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商业银行数量增加与业务扩大→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票据交换、清算的及时、合理→统一、权威的清算中心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商业银行头寸困难→支付能力不足→银行倒闭银行经营不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4、加强金融管理的需要银行竞争、破产、倒闭→金融监督、管理政府的国际金融事务代表2、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是1948 年12 月1 日在合并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的。

3、中央人民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权的垄断2、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2)最终的贷款人(3)组织清算3、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