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二、纵断面图及常用术语
某新建路K0+000---K0+350纵断面图 纵断面图 某新建路
桂林市新建路纵断面图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各中桩地面高程而点绘成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地面线:根据各中桩地面高程而点绘成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它反映了原地面的起伏情况; 它反映了原地面的起伏情况; 设计线: 设计线:它是根据设计计算后确定出来的一条形状规则的几何 线形。它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和高程,由直线和竖曲线构成。 线形。它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和高程,由直线和竖曲线构成。
三、道路设计高程所指向位置的规定


一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三块板: 路面中心线处——城市道路、改建公路(二级、三级、四级 城市道路、 ① 路面中心线处 城市道路 改建公路(二级、三级、 公路) 公路) 路基边缘——新建公路(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在平曲 新建公路( )。在平曲 ② 路基边缘 新建公路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线段指设立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标高。 线段指设立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标高。
i3 凹型竖曲线 ω>0 i2 ω α2 凸型竖曲线 ω<0
α1
i1
二、竖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代数差) 代数差 坡度差 ω = i2 − i1 (代数差 曲线长 切线长
L= R ω L T= 2
2
L T ω y E y i2 T
外 距
T E= 2R
2
i1
x R ω
x 竖曲线上任意点纵距 y = 2R (改正值) 改正值)
R——竖曲线半径 (m) 竖曲线半径
x
x——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点 或竖曲线终点 的桩号差 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点(或竖曲线终点 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点 或竖曲线终点)的桩号差
二、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高程的计算 1、计算切线高程 、
H = H0 ± x i 1
H1——计算点切线高程 计算点切线高程 H0——变坡点高程 变坡点高程 i ——计算点处的纵坡度 计算点处的纵坡度 x ——计算点至变坡点的平距 计算点至变坡点的平距 ±——当切线高于变坡点时取“+”,反之取“–”。 当切线高于变坡点时取“ ,反之取“ 。 当切线高于变坡点时取 2、 计算设计高程 、
城市道路纵坡坡长限制
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 。大于或等于 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 时 应按表5.2.5规定限制坡长。 规定限制坡长。 应按表 规定限制坡长
2、 最小坡长限制 、 最小坡长限制 三、关于设计标高的规定 理由:坡长过短,行车频繁颠簸; 理由:坡长过短,行车频繁颠簸;坡差较大时易造成 视线中断;不易设置竖曲线, 视线中断;不易设置竖曲线, 公路纵坡最小长度按下表规定: 公路纵坡最小长度按下表规定:
七、平均纵坡 由多个坡段组成的一段路线, 由多个坡段组成的一段路线,其起止点高差与路线总长的 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B
ΣH
A
ΣL
ΣH i= ΣL
式中 L ——各坡段长度 ; 各坡段长度(m); 各坡段长度 H——各坡段高差 。 各坡段高差(m) 各坡段高差 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 i ——平均纵坡;


路缘带
土路肩
② ig ③ ig
二块板、四块板: 二块板、四块板: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城市道路(少用),新建或改建高 城市道路( ),新建或改建高 ①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 城市道路 少用), 速公路、一级公路(常用) 速公路、一级公路(常用) 中央分隔带中线(绿化带表面) 改建公路高速公路、 ② 中央分隔带中线(绿化带表面)——改建公路高速公路、一 改建公路高速公路 级公路(罕用)。 级公路(罕用)。 中央分隔带中线(路面延伸至中线处) 城市道路( ③ 中央分隔带中线(路面延伸至中线处)——城市道路(常 城市道路 ),改建公路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少用)。 改建公路高速公路、 用),改建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少用)。
i纵
i合成
i横
式中: 合成坡度( ) 式中: i合成——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 超高横坡度( ) 超高横坡度 i 横 ——超高横坡度(%); 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 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i 纵 ——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 %) 。
i合成过大时,易产生 过大时, 附加阻力(上坡时), 附加阻力(上坡时), 或使汽车重心偏移, 或使汽车重心偏移, 沿合成坡方向滑移。 沿合成坡方向滑移。 故应加以限制。 故应加以限制。
八、合成坡度 1、定义:在平曲线路段,最大坡度既不在纵坡方向上,也不 、定义:在平曲线路段,最大坡度既不在纵坡方向上, 在超高方向上,而是在纵坡和超高的合成方向上。 在超高方向上,而是在纵坡和超高的合成方向上。这个最大坡 度成为合成坡度,又叫做流水线坡度。 度成为合成坡度,又叫做流水线坡度。
2 2 i合成 = i纵 +i横
§2 纵坡的一般规定
一、纵坡(坡度)定义 纵坡(坡度) 道路中线两点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 道路中线两点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以 %计)称为 计 纵坡或坡度。 纵坡或坡度。 从路线起点至止点的方向看,路线升高为上坡, 从路线起点至止点的方向看,路线升高为上坡,降低为下 规定:纵坡上坡为“ ,下坡为“ 。 坡。规定:纵坡上坡为“+”,下坡为“-”。 例如: 为上坡, 为下坡。 例如:5.3%为上坡, - 2.8%为下坡。 为上坡 为下坡
九、桥梁、隧道纵坡限制 桥梁、 大、中桥:i纵 ≤4%,引道 纵≤5%;小桥随路线 中桥: ,引道i ; 隧道 L≥50m时,imax≤3%,且imin≥0.3% 时 ,
§3 竖曲线
一、竖曲线种类 纵断面上相邻两段不同坡度线的交点称为变坡点。 纵断面上相邻两段不同坡度线的交点称为变坡点。 变坡点处需设置竖曲线。竖曲线采用二次抛物线 二次抛物线。 变坡点处需设置竖曲线。竖曲线采用二次抛物线。二次抛 物线的计算结果与圆曲线相差很小。 物线的计算结果与圆曲线相差很小。
原地面线用细实线将相邻点连成,设计线用粗实线绘制。 原地面线用细实线将相邻点连成,设计线用粗实线绘制。 原地面线与设计线离开越多,反映填挖数值越大, 原地面线与设计线离开越多,反映填挖数值越大,工程量 也越大。 也越大。 地面高程:中桩所在地面点的高程; 地面高程:中桩所在地面点的高程; 设计高程:设计线的高程; 设计高程:设计线的高程; 填挖高度:同一桩号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 填挖高度:同一桩号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填、挖 应分开填写; 应分开填写; 路基高度:路基边缘高程与地面高程的高差。 路基高度:路基边缘高程与地面高程的高差。 坡度及距离:各坡段的坡度及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 坡度及距离:各坡段的坡度及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 直线与平曲线:标明平面线形。主要用于平纵协调之用; 直线与平曲线:标明平面线形。主要用于平纵协调之用; 竖曲线图标:标注竖曲线的位置及参数。 竖曲线图标:标注竖曲线的位置及参数。
四、最小纵坡 为保证路面、边沟排水顺畅,道路一般应考虑设置不宜小于 为保证路面、边沟排水顺畅,道路一般应考虑设置不宜小于 0.3%的纵坡 。 的纵坡
五、坡长限制 坡段起止点间(即前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坡长。 坡段起止点间(即前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坡长。 1、 最大坡长限制 、 最大坡长限制 限制理由:长距离大坡对行车不利。 限制理由:长距离大坡对行车不利。持续上坡易使发 动机过热影响机械效率;持续下坡刹车频繁危及安全。 动机过热影响机械效率;持续下坡刹车频繁危及安全。 公路纵坡最大坡长
城市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 的数值, 城市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 的数值 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城市道路最小坡长
六、缓和坡段 1、城市道路 、 当道路纵坡度超过5%, 当道路纵坡度超过 ,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的坡段之间 设置缓和坡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 设置缓和坡段。缓和段的坡度为 ,长度应符合最小坡长 的规定。 的规定。 2、公路 、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的坡段之间设置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的坡段之间设置 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其长度应符合纵 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 %,其长度应符合纵 坡长度的规定。 坡长度的规定。
i α L
⊗H
H i= L
二、最大纵坡 imax 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道 路设计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乎到汽车行驶速度、 路设计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乎到汽车行驶速度、运输效 行车安全、道路工程量与造价等。 益、行车安全、道路工程量与造价等。
第4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
基本概念与术语 道路纵坡 竖曲线 平纵线形组合 纵断面设计和纵断面图
§1 基本概念与术语
一、道路纵断面概念 由前述可知,路线的空间位置可以分解为平面、纵断面、 由前述可知,路线的空间位置可以分解为平面、纵断面、 横断面分别表述, 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结合起来, 横断面分别表述,故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结合起来, 就可以准确反映道路的空间位置。 就可以准确反映道路的空间位置。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考虑,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考虑,路线纵断面总是空 间上有起伏的。 间上有起伏的。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 段变化的过程,确定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有关尺寸。 段变化的过程,确定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有关尺寸。 路线纵断面图:沿道路中线所作的竖向剖面图。 路线纵断面图:沿道路中线所作的竖向剖面图。它反映沿途 地面和路线在竖向的高低起伏情况和有关数据。 地面和路线在竖向的高低起伏情况和有关数据。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沿线地形、地质、水文、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沿线地形、地质、水文、 土地利用,路基稳定、排水,工程经济性等。 土地利用,路基稳定、排水,工程经济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