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胶质瘤分子病因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分子病因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double minute gene
2.MDM2)扩
增/过表达是细胞逃逸p53生长调控的一个机制。 MDM2基因产物是一种锌指蛋白。能够结合p53蛋 白和使p53的转录调节功能失活。其基因扩增可见 于约10%GBM,都是原发性GBM且无p53突变者, MDM2过表达也是原发性GBM的基因标志之一。 约75%继发性GBM有异柠檬酸脱氢酶一l基因突
在少枝胶质细胞瘤是早期分子事件。但研究表明.胶 质瘤并非单基因疾病,而是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导致 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比较明确的是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hiforme,GBM)是的分子改变。 GBM起源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GBM和继发性 GBM。原发性GBM发生时,GBM从肿瘤前体细胞直 接发展而成,而继发性GBM系由低恶度星形细胞瘤
万方数据
全型堕兰堕堕皇塾宣!Q塑生!旦笙!堂笙!塑垦!型!型兰!!!型!!!堕鱼!!型坠!堡!!!e:!Q塑:!塑:!!盟!:!
(WHO分级为Ⅱ、Ⅲ级).即星形细胞瘤一多形性成 胶质细胞瘤逐渐进展而致m。两者在一般的症状、体 征和影像学等临床表现无明显区别。但两者的病情 发展和预后却明显不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两者的 分子改变有明显的不同。 原发性者参与的分子主要有EGFR、P】[’EN、p14 和p16等11’1029201。约40%原发性GBM有EGFR扩增. 其中l,3伴有突变。EGFR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 胞内区构成。EGFR通过细胞外区结合诸如表皮生 成因子(epidermal
SHH(sonic hedgehog)途径过度活化,导致脑祖细胞
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异常有密切的关系11撇m141。
原癌基因主要有Ras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c—cis
增殖失调,引起成神经管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l。原 癌基因还有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微管亲和力调 节激酶4基因、神经纤毛蛋白1基因等123-,261。抑癌基 因由于缺失、甲基化、重排等机制而失去了对异常细 胞的监控能力而导致肿瘤生长。抑癌基因主要有Rb 基因、p53基因、p16基因、tensin同源的磷酸酯酶基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913);浙江省教 育厅科研基金(20070402) 作者单位:310015浙江杭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神 经外科(裘五四);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刘伟国)
l,MMACl)等【727281。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常见于
1 p、9p、10r,、10q、13q、22q等四。lp和19q的联合缺失
nase.AKT)/mTOR通路P13K和AKT具有参与和 影响细胞的生成和增殖的作用嘲。P13K信号通路最重 要的直接激活源自肿瘤抑制基因P1rEN缺失。PTEN
万方数据
.508.
全型堕兰堕堕兰塾堕!塑笙!旦多7卷第5期垦!!堡型垦!!!型堕!堕垦!!型生竺生!兰£:!塑!!型:!!堕!.5
属蛋白酶抑制剂(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 Celecoxib是环加氧酶一2抑制剂。在疾病状态 下,类花生酸类物质促进肿瘤生长。以及新生血管形 成和转移。抑制环加氧酶一2抑制剂能减少人GBM 细胞的增殖和转移1391。MD Anderson癌症中心正使 用Celecoxib联合异维A酸治疗复发或进展期恶性 胶质瘤进行Ⅱ期临床试验(ID02—306)。 MMPs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从而促进肿 瘤细胞生长、浸润和转移。Marimasta(tBB一251)是在 MMPs活性部位与Zn离子进行螯合从而抑制 MMPs酶活性的小分子量药物。有两项联合Mari. mastat和替莫唑胺治疗复发GBM和间变性胶质瘤 的Ⅱ期临床试验表明,联合用药能提高患者无进展 生存期.在复发GBM和间变性胶质瘤病人6个月 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9%和54%.比单用替莫唑胺 治疗复发GBM和间变性胶质瘤的预期无进展生存 率分别高29%和14%140,41I。Metastat也可以有效地抑 制肿瘤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和基质金属蛋白 酶一9的活性。有关治疗复发高度恶性胶质瘤病人的 临床试验尚在总结中。 2.6其他抑制通路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通 过选择性抑制内皮素A受体而抑制胶质瘤增殖.研 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素A受体选择性拮抗剂方面。 Atrasentan(ABT一627)可选择性拮抗内皮素A受体。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鼻炎、头痛、乏力和水肿。NABTT 的CNS协作组在进展期或复发恶性胶质瘤病人中 对Atrasentan进行I期试验(NABTF一2008)。其他研 究中的尚有转化生长因子B及其抑制剂SD208、干 细胞因子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和选择 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三苯氧胺140.41I。最近的研究表 明,补充Ot一酮戊二酸可治疗GBM患者,但尚需I临床 验证㈣。 3总结 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最常选 用的靶向分子。自1997年来,已有十几种人源单克隆 抗体药物的上市与临床应用,如Peregrine生产的 TNT-3是小鼠的Fv基因与人IgG(1)Fc基因的嵌合重 组产物,在晚期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80%以 上完全缓解,无瘤期长达12~15个月。但胶质瘤总的治 疗效果尚不佳。为此,需要更多筛选靶向药物.以找到 能特异性地针对胶质瘤组织,而不影响正常组织:既能 杀灭胶质瘤细胞,也能杀灭“肿瘤干细胞”:既能进入肿
酪氨酸磷酸化,抑制MAPK活化和细胞增殖I・蚓。
血管靶向治疗的前提是在胶质瘤组织中有血管 内皮细胞组织特异的分子.而通过这些靶向治疗的 靶标.抑制胶质瘤区域的血管形成从而可以控制胶 质瘤的生长。目前的研究已发现了胶质瘤中一些特 异性分子。如VEGFR、组织因子等。能够刺激血管形 成的因子较多.VEGF是其中最重要的生长因子,它 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其有丝分裂的发 生.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 因子之一。胶质瘤细胞有自分泌VEGF的功能,胶质 瘤细胞在局部可释放VEGF刺激局部血管的形成。 VEGF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并不表达或低表达于 血管内皮细胞.如目前开发的Avastin就是针对 VEGF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封闭VEGF,使VEGF不 能与其受体相结合.同时可以针对肿瘤细胞起作用。 抑制PDGF及VEGFR通路也有抑制胶质瘤的作用。 2.2磷脂酰肌醇一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一ki— nase,P13K)/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因(phosphatase tensin homologous gene,PTEN)、多种
基因、myc基因、myb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细胞
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 4基因等陋m。在人胶质瘤组织中可有1p、7q、12q、 17q有原癌基因获得。以上基因可作为分子标志物 和治疗靶目标。研究发现在神经胶质瘤多向生长因 子(pleiotrophin,PTN)及其受体PrPzeta表达水平高
性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抑制。PTN水平与成纤维 细胞生长因子一2密切相关,并能相互协调。Hjortlandt2-】 在活检44例神经胶质瘤中发现纤溶酶原激活剂的 抑制剂一I(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l,PAI一1)
蛋白水平与肿瘤组织VEGF水平相关.PAl一1还可 刺激体外神经胶质瘤细胞系D45MG的VEGF基因 表达,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同时伴有促使生长 抑制DNA损伤基因(growth
.506.
全型堕兰堕盎量塾宣垄塑!!旦笙!堂笙!塑垦!!!兰型兰垫!生!!!!壁!!型£!竺堂!墅£:!塑!!!!:!!型!:!
・综述・
脑胶质瘤分子病因及其靶向治疗 的研究进展
裘五四
刘伟国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脑内恶性肿瘤.是目前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重点和难点【M。以手术治疗为主的 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药等在内 的综合治疗措施是目前治疗的共识卜111。即使是神经 影像学等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术中肿瘤视踪技术的应 用.显微手术治疗仍很难保证肿瘤切除后的周围“正 常”组织中无肿瘤细胞。临床上应用的分子靶向治疗 在其他肿瘤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对脑胶质瘤的 靶向治疗尚在研究之中。本次研究对脑胶质瘤的分 子病因和相关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作一综述。 1胶质瘤主要分子病因 随着对脑胶质瘤研究的深入.发现脑胶质瘤。尤 其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与脑胶质瘤
arrest
and DNA damage.
GADD)153、WI型胶原alphal和细胞分裂周期42基 因等的转录,认为PAl一1可能是VEGF的诱导表达 和未知内皮细胞增殖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GlinskyI驯发现脑胶质瘤中可有Bmi一1基因的过度表 达,而该基因正常时主要在脑祖先细胞中表达.以促 进细胞的增殖。实验证实过多的Bmi—l基因可使
tyro通过信
号传导调控细胞增殖、生长、分化等,并且与PTEN 也有重要的关系闭。另外,Ras激活后下游信号效应 包括苏氨酸/丝氨酸激酶Raf.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
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和2
等。这些旁路的激活导致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 期蛋白Dl在EGFR和维甲酸之间起连接作用。 Mullertll】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表明维甲酸对EGFR有 转录调节作用。 继发性GBM的早期变化是p53基因突变.在原 发性和继发性GBM中p53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 10%及>65%,p53蛋白积聚较p53突变多见.同样在 继发性(>90%)较原发性GBM(<35%)显著多见17】。鼠 双微基因2(mouse
en.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和血小板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