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康家营子小学崔广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简洁的导入,给学生以期待,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
电脑出示:
师:买3套这样的儿童服装应付多少钱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请列式计算。
学生各自独立计算,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1:我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钱,再求出三套的价钱,算式是括号5加4括号乘以3。
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并故意地——)你列的算式里共有几个括号?
生1:这样说吧,5与4的和乘以3,得数是27。
买3套服装应付27元。
我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三件上衣和三条裙子的价钱,再算出三套服装的总价钱。
算式是5乘以3的积加上4乘以3的积。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4)×3;5×3+4×3〕
生2:我的方法是: 5+5+5+4+4+4=27
生3:我的方法是: 5+4+5+4+5+4=27
生4:我觉得这两个同学的想法与前面同学的两种想法是一致的。
但是,上面的算式比较简单。
(众生点头以示同意)
电脑出示:小强摆木块,每行摆6个绿木块,8个红木块,共摆了4行。
师:请你想象一下,小强是怎样摆的?结合学生回答,电脑逐步出示下图。
师: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6+8)×4 ;6×4+8×4
(这里,教师直接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
同时,产生这样一种体验,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同学们的双双眼睛注视着黑板上的算式,在寻找着其中的规律。
渐渐地,一些学生举起了手,有些学生开始有些激动,急着与周围的同伴说起了悄悄话……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而是——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同学之间指点着、交流着,一些心急的同学忍不住又高举着小手。
三、验证规律: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
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
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同学们认真地在本子上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很快地举起了手,积极地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生1:(8+3)×4=8×4+3×4
生2:(5+1)×3=5×3+l×3
生3:(l+9)×5=l×5+9×5
生4:我觉得不一定对的。
我也举了例子,(l+l)×7≠7+1×7
该生的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学生问道:左边算式的答数是几?右边算式的答数是几?这两个算式你说相等吗?通过这个小小的计算失误,同学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生5:老师,虽然举了许多例子,可万一还是碰巧,怎么办?
该生的这一提问,还引来了一些学生的赞同:“是呀,万一还是碰巧呢?”教师被这意外的“一问”问住了,稍后——
师:会有这种“万一”吗?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教师的反问,引起同学们的深人思考……
生6:不可能有反例出现。
以“(8+3)×4=8 ×4+3 ×4”为例吧,左边算式括号里算得11,表示有11个4,右边算式的“8×4”表示有8个4、“3×4”表示有3个4,加起来共有11个4。
等号两边的算式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示11个4,所以是相等的。
其它的式子,道理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吗?
(众生摇头,以示没有意见)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
四、总结: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
这就是数学的美。
五、巩固练习:
师: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①(32+25)×4 = □×4+□×4
②(64+12)×3 = □×□+□×□
③25×(4+9)= □×□+□×□
④75×64 = □×□+□×□
师:选择。
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②25×4×25×8;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
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4)×3=5×3+4×3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