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综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交流日益密切。

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不论人们愿意与否或是否意识到,他们的行为都带来了信息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会因为思想不同、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以及对外语知识掌握不够等原因,造成言语上的误解与冲突,因此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成为语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迄今已有35年。

30多年来,在Thomas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结合学生学习的外语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实例,证实了语用失误的存在,并在失误成因、研究方法、外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学者质疑、发展原有理论,扩大研究范围,使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更加丰富。

1983年,Thomas(1983:91)在她的论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第一次提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指出语用失误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

”并指出,语用失误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意义套用到外语造成的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Thomas的这篇文章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构建了理论框架,这也为国内语用失误研究开辟了道路。

那时,学界对“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已熟悉并接受,但对这个概念的翻译却有不同的看法。

黄次栋称之为“语用错误”,何自然称之为“语用失误”,而学界最终采用的是“语用失误”。

二、中国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现状1.初步发展阶段(1984—1999)这一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对语用失误的理论进行介绍以及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这一时期,中国知网中以“语用失误”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117篇,其中刊登在核心期刊与CSSCI上的有21篇。

(1)语用失误理论介绍20世纪80年代,在Thomas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开始对语用失误进行研究。

黄次栋和何自然最先将语用失误理论引入国内。

之后,钱冠连(1997)也在他的著作《汉语文化语用学》中对于语用失误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最早关注语用失误的国内学者,黄次栋(1984)通过对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分析,得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产生失误的原因是对交际的非语言环境、背景知识不了解,没有用语用规则指导言语行为以及不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

为此,他提出了英语教学与选材方面的建议。

尽管他所使用的术语是语用错误而不是语用失误,但他的分析与Thomas的语用失误理论的有关方面基本一致。

但可惜的是,他没对这一概念作理论化的阐释、整理,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能在这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何自然被认为是国内语用失误领域的开创者。

学界普遍认为,何自然、阎庄于1986年发表的题为“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标志着跨文化语用学在中国的诞生。

何自然、阎庄(1986)采纳了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说”,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方面分析了语用差异辨识测试结果,并且表达出二者间的差异。

他们认为语用语言失误包括误用不符合本地人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

而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双方不知彼此的文化背景有何不同而选择了不合适的语言形式。

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同一个语用失误可以同时属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之后何自然(1997:205)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将语用失误定义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何自然对于语用失误理论的介绍引起了大批国内学者的注意,为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冠连(1997:223)也对语用失误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句子符号关系正确, 但却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 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2)语用失误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开始了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

这时期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时期,学者认为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王得杏(1990)认为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一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会因对彼此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做出不恰当的言行,二是人们的言语习惯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并且人们习惯套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语。

庄恩平(1997)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语言及非语言交际等方面不同,就会影响沟通,造成交际失败。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交际双方从文化差异方面找出问题所在,相互沟通、理解,创造新文化,最终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孙亚、戴凌(2002)总结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不了解,而从自己的角度揣测对方的言行,如不符合自己的期盼,就会出现文化冲突。

学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探究语用失误的根源。

吕文华、鲁健冀(1993)认为学生从小就受到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文化的影响,从而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这对他们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形成干扰。

文章中还举了例子,如:意大利学生在向老师告别时说“你好”,这是因为意大利语中有一个单词“ciao”既用于打招呼,也用于告别,于是意大利学生将母语的习惯带入汉语的使用中,造成了语用失误。

学者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研究了语用失误成因。

跨文化交际的既是文化的交际更是语言的交际,造成语用失误的也有可能是语言上使用的错误,这可以体现在语言的诸多方面。

如在词汇方面,蒲小君(1991)提出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认为汉英词汇一一对应,英语词汇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和汉语相同。

比如“silly”一词对应的汉语词语是“傻子”,但与此同时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cute”的隐含意义。

如果不清楚,就会使交际双方产生误会,造成语用失误。

这种误用在颜色词、禁忌语、谦敬语等方面比较常见。

在语法方面,彭增安(1997)指出欧美人在学习汉语时常见的语法语用失误,如认为某一句类只能表达一种功能,对相似句法结构的套用,对目的语句子的肯定或否定意义不能准确把握,滥用完整句而忽略完整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

在语篇方面,俞东明(1999)通过对一些会话活动实例的研究,得出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会话参与者不熟悉英语会话活动类型,在英语会话活动中使用不合适的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此外,学者还从教学的角度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吕文华、鲁健冀(1993)认为教学者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语用规则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的母语成为他们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干扰。

(3)语用失误研究方法何自然(1996)指出语用失误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是交际失败分析。

交际失败分析,即运用微观社会语言分析法,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交际失败进行分析,分辨出语用失误。

也可从语言材料出发,结合数量、质量以及参与人员情况分析语用失误。

何自然、庄严(1986)运用交际失败分析法,通过对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介绍了语用失误理论、分类等问题。

二是语用对比分析。

语用对比分析,就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在实施言语行为时有何异同,区分语用差异。

曹春春(1997)从礼貌准则角度对比了汉英在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等方面的语用差异,得出要注重培养语用能力这一结论。

三是语际语用调查。

语际语用调查,就是比较人们在使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中介语”,即语际语言,与母语和目的语有何异同。

从中探究语际语言受母语的影响的表现以及与目的语在表达方面的差异。

后两种研究方法在90年代很少有学者使用,到了21世纪使用这两种方法研究语用失误的学者才逐渐多了起来。

(4)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最根本还是要从外语教学方面入手,因为大多数人的外语都是在课堂中学习的。

黄次栋(1984)通过对十个语用失误例子的分析得出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有必要添加反映社会交际内涵的内容的结论。

何自然(1986)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只着眼于语法、词汇等内容,语用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洪岗(1991)也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向来只注重教授语言知识,而不够重视培养语用能力。

外语教学中应避免先教语言知识再教语言运用,否则会使学生将母语规则套用到目的语的使用中,导致言行不恰当,造成语用失误。

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语用能力的同时,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语境中解释词义、角色扮演等)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外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2.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们对语用失误研究的热情不减。

国内学者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学术思想的同时,在国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相关问题,并且研究开始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了这一理论的长足发展。

知网中以“语用失误”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246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发表的文章有166篇。

(1)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的质疑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料不全、实例不足等原因的限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对于语用失误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和错误,这就使得21世纪后学者本身或他人对这些研究提出质疑或补充。

在理论方面,虽然学界普遍认可了Thomas对于语用失误的“二分法”,但是学者们发现了一些语用失误的现象无法用“二分法”来解释。

于是,一些学者对于“二分法”提出了质疑。

刘绍忠、钟国仕(2003)指出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其不足就是将所有的语用失误都笼统地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太过牵强和绝对。

只注重语用失误与语言结构规则知识和社交规则,忽视了其他方面(如心理现象)造成的失误。

刘长江(2008)对Thomas语用失误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在定义、分类等方面的不足。

提出了Thomas所理解的“跨文化”概念过于宽泛,导致难以分辨“语用失误”和“跨文化语用失误”,“二分法”相对粗糙,语用失误应包括语用错误和副语言手段等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