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
课题
语文园地四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积累古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回乡偶书》。
4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乐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理解古诗大意。
4.学生交流。
5.指导诵读、表演。
二、理解诗意,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贺知章这么老了,为什么要回到家乡呢?
(屋内外环境形成对比,从侧面反映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3.根据老师出示的语段,交流这些描写方法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二、词句段运用
1.看课件,关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特别喜欢哪个情节?
3.文段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4.哪个情节写得生动传神?
5.怎样读出人物神勇有气势的风采?学生试读。
6.老师示范,进行点评。
(1)贺知章在回乡的路上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指导朗读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明明是家乡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不认识了呢?
(3)深入理解,体会贺知章回乡的心情。
(4)小结:看来,贺知章回乡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你理解他了吗?
(5)背一背《回乡偶书》。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相关环境描写。)
(
.体会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文段中关公的形象。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比如“与、曰、且、皆、掷、尚”等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埋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3.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复备
一、交流平台
1.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以《穷人》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展开交流。
(1)语言描写: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此时矛盾、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生活确实艰难。)
(4)环境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7.学习课文节选的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出示文段:
(1)引导学生读出桑娜害怕、矛盾、紧张、自责、忧虑、决断的复杂心理,以及“我”紧张、担心、期待、难受的心理。
(3)请学生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3)把自己的心理描写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出修。
三、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3.指名读,强调读准生字读音。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人物形象
课后反思
(语言描写体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动作自然贴切,表现了桑娜的细心、善良。)
(3)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