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

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很高兴有机会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一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下面准备从三方面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初步认识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为标志,我们大体可以把改革开放后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成两个阶段。

振兴战略实施前,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一段时期甚至出现了主要指标的位次后移。

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战略后,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崭新时期,一系列制约吉林改革发展的难题逐步得以破解,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得以扭转,很多指标位次开始前移。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省经济是东北三省中发展变化最大的,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2008年全省GDP实现6424亿元(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大关),是2003年的2.4倍,连续四年跃上了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四个新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4.2%,增速居全国前三位。

GDP总量已超过了多年排在我省前面的天津,位居全国第21位。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有望不长时间超过挨排在我省前面的“四西”(分列第17-20位的广西、山西、陕西、江西四省)。

2008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22.8亿元和45.2亿元,是2003年的2.7倍和2.9倍,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说明我们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增长是有效益的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8亿元,是2003年的5.8倍,年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

经过几年的调整,我省的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4.3:47.7:38,二产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6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商品化率始终居全国首位。

工业主导地位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加了近2倍,培育形成了具有我省鲜明特色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医药、电子两大优势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近70%。

对外贸易和利用域外资进势头较好,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4亿美元,增长29.5%。

其中实现进出口总值47.7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进口总值85.7亿美元,增长33.0%。

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11.4亿美元,增长26.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3.9%。

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增长32.5%;引进外省资金1200亿元,增长60%。

2004—2008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2829元和4933元,分别是2003年的1.8倍和1.9倍,实现了与GDP的同步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超过2100万人次。

我省近几年的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一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破解“三农”问题。

在这一举措中,比如说继2005年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之后,全省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我们又启动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使全省粮食的总体实力、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集中力量改革攻坚。

在这方面,动作最大的就是2005年,在这一年全省集中对816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进行了改制,之后又在06、07两年组织工业提速增效,使全省国有企业焕发了活力。

三是坚持从吉林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出发,深入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四年累计投资14200亿元,等于再造了一个吉林(建国后到2005年前全省累计投资不到1万个亿)。

四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在这方面,我省不断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振兴三大支柱、两大优势以及五大特色产业,每年梳理出亿元以上涉及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300个,滚动实施,推动发展。

这些举措的提出和实施是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发展积累了经验。

在取得这些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总量小、相对落后仍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从总量看,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相对较小,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左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在东三省也是总量最小的。

我省经济总量与发达省份及东三省比较从产业结构看,2008年我省一产比重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二产、三产比重分别低于全国1.3和2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缺少辐射带动作用。

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企业能源消耗较高,但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工业内部资源型、原料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轻重工业比重仅为26:74。

从发展活力看,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增加值、上缴税金及规模以上企业数仅为发达省份的10-20%。

县域经济实力较差。

县域经济总量刚接近全省的一半,较好的县(市)经济规模也仅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一个中等镇。

经济外向度低。

2008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为仅14.4%,大大低于59.2%的全国平均水平,也比辽宁和黑龙江低23和4.7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

从经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全国比重仅为1.5%,为辽宁的72.2%、黑龙江的24.6%。

地方级财政收入居全国偏下水平,占GDP的比重仅为6.6%,而发达省份比重基本在9%以上,与辽宁、黑龙江、内蒙相比也偏低2-3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额由2003年的1467元扩大到2008年的2952元,五年差距扩大了1485元。

从支撑能力看,人均能源储量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值,煤炭储量仅占全国的0.2%左右,年开采量不到省内需求量的50%(我省煤炭消耗一年大体为6000万吨,而产量仅有3000多万吨)。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属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9%,全省灌溉保障率只有23%,仅为全国的1/2。

认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只要坚持我们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力度不松懈,充分利用好国家振兴东北的各项政策机遇,保持住我们目前的发展势头,吉林就大有希望。

二、当前我省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基本上是好的,但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最大的考验就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我省经济目前正面临着近十年来最严重的困难阶段。

现在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世界各国、各种组织和各类市场主体普遍形成经济衰退的市场预期,危机何时见底,还很难预料,世界经济很可能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

这场危机已对我国经济影响也愈加明显,去年全国GDP季度增幅分别为10.6%、10.1%、9%、6.8%,全年累计增长9%,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

沿海省份下滑3-5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直线下降,由6月份的16%下降到12月份的5.7%。

随着经济减速、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缩,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现象,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就业形势严峻,2008年第四季度用人需求同比下降9.3个百分店,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

全国几乎所有省份都下调了2009年GDP目标预期,2/3的省份回落2-3个百分点。

从今年一季度运行情况看,我省经济形势与全国一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经济总体上处于低位运行状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一是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较大。

一季度GDP增长9.1%,比上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近7个百分点。

如此大的降幅为近20年少有,也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从我们最近调度的九个市州情况看,由于这一轮金融危机对我省汽车、石化、冶金等重工业冲击较大,长春、吉林、通化GDP增幅为个位数;松原增长10%以上;辽源、四平、白山、延边、白城增长20%以上。

二是工业生产经营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业增幅降低。

自去年三季度开始,我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落,12月当月增速滑落到个位数(9.5%),今年1月份继续滑落至近几年最低点6.3%。

一方面,重点企业经营困难。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汽集团销量、收入和利润、整车出口均出现下滑,今年一季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9.4%和17.9%,其中中重型卡车、轿车销量下降58.3%和14.6%,整车出口下降76.6%。

中石油吉林油田全年产量已由665万吨下调到581万吨,与去年实现产量相比减少61万吨。

通钢集团一季度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减少34.9%和115.3%;生铁、钢、钢材产量同比均减少15%以上。

玉米深加工企业受原料成本上升及销售价格下降因素影响,开工不足,效益下滑。

另一方面,工业用电量下降。

从去年10月开始,当月用电量呈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仍下降6.67%。

此外,企业盈利减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37.9亿元,同比下降64.7%。

其中,国有企业下降92.7%。

三是财政收入减收较大。

由于企业效益明显下降,一季度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同比回落40.6个百分点。

从地区情况看,全省九个市州财政收入呈现“7增2降”,吉林、通化财政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0.9%和9.8%,长春仅增长2.9%。

四是外贸形势持续恶化。

在全国进出口降幅收窄的大背景下,我省进出口特别是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

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下降22.3%,降幅比1-2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总额下降42.9%,降幅比1-2月份扩大5.2个百分点。

国外需求萎缩已经对我省出口形成了较强的约束,目前每月的出口额只有去年月均出口额的一半;对欧盟、美国、俄罗斯市场出口下降50%以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汽车、汽车底盘、木制家具等主要产品出口降幅也都超过50%。

五是CPI、PPI双双走低。

CPI由1月份的100.8% 下滑到2月份的99.3%,这是我省2003年1月以来首次负增长,3月份继续下滑到99%。

PPI自去年11月负增长以来延续了下滑趋势,一季度累计为94.89%,其中3月份当月为94.46%,比2月份下降0.64个百分点。

面对如此严峻和复杂的形势,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对困难作出充分的估计。

同时更要坚定信心,客观地看到我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