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目录摘要……………………………………6页关键词……………………………………6页绪言……………………………………7页正文……………………………………7页一、用朴实的手法表现真挚的情感二、用淡雅的笔墨表现清新的诗意三、以精巧的笔触展示独特的构思四、化平实为神奇的绮丽语言结论……………………………………11页参考文献…………………………………11页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内容提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

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大师。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情致美;在诗意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体现出浓浓的诗意美;在构思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注重“文眼”的安设;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善意、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我们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情致诗意构思语言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绪言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

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审美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美学特色。

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善意、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我们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一、用朴实的手法表现真挚的情感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

他的攻文在体现出巨大艺术魅力的同时,以蕴涵醇正、浓郁的感情而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

特别是他前期的散文,更以那叙事的真切,感情的真挚打动读者心扉,产生共鸣,体现出浓郁的情致。

(一)在叙事中抒发真挚情感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抒情散文,用清淡的语言、平易的叙述,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

例如朱自清早期的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二)在抒情和描写中抒发真挚情感朱自清善于把写景与抒情融会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 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荷塘月色》是突出的一篇,其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写树色“像一团烟雾”,“树缝里漏出一两点灯光”,是“瞌睡人的眼”,各种景色活化出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与开篇的“颇不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白色恐怖下,祖国上下的恐慌局面。

作者渴望求得“独处的妙处”,以摆脱现实的烦扰,追求刹那的宁静以求超脱。

如此呼之欲出的描写,在朱自清散文中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会贯通,可谓美不胜收。

(三)在抒情与议论中表达民族气节朱自清在偏重于“融理入情”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柳杂说中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早期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旅行杂记》、《海行杂记》中都有体现,但突出体现却在其后期散文中在国统区反压迫、争民主的革命运动中,朱自清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克服了超阶级的观点,获得了群众意识,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基调明显变亮。

这时期朱自清的散文已由抒情转向说理。

比如《论诚意》、《论青年》、《论气节》、《论吃饭》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彩烨烨。

其思想特点是积极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

《论吃饭》充分肯定农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

文章说古而论今,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论气节》一文更是作者的坦诚自白,晚年在对待“美援和美国面粉”上,在拒绝宣言上签名,表现了民族的气节。

二、用淡雅的笔墨表现清新的诗意朱自清的散文不但文中有画,而且画中有诗。

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确实如此,朱自清散文的美,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

(一)朱自清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诗意美《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风景。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使人百读不厌,就在于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去描画荷塘和月色。

他不是如常人一般把月下荷塘笼而统之地去看,而是把一个对象拆成两个组成部分去看,作者先观察和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在这幅画里,月色是背景,荷塘是主景。

他写了荷塘的种种芳姿,风送荷香的醉人,以及风戏荷叶的标致。

然后作家又观察和描写了荷塘的月色。

在这幅画里,荷塘转化为背景,月色转化为主景了。

他写了如轻纱一般的月色,写了月光中投射在荷塘上的树影。

荷塘是月色映照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和谐的画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因它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映照下显现的,所以是“青雾”。

雾中月下观看荷叶荷花,既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就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

先生笔下的荷塘幽美恬静,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他正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寄托于荷塘月色之中,创造出一种宁静、清幽而又诗情荡漾的意境,达到了物我和谐的统一。

(二)朱自清的散文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美《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物皆情语”。

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

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在朱自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手丹青。

三、以精巧的笔触展示独特的构思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

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

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

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

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优美的散文讲究构思,而优秀的艺术构思,贵在“文眼”。

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都不长,但是其构思却颇具匠心,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文眼”的安设上。

朱自清安设作品的“眼”,能够与抒情基调揉合统一起来,因而更具感染力。

《绿》的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

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

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