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新教育运动..
“劳作学校理论”
(一)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 的新教育思潮,它强调在教育研究中使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 究方法,拓宽了新教育理论的基础,对20世纪教育科学化历 程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 伊曼(1862——1915)和德国教育家拉伊(1862——1926)。 梅伊曼于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在教育史 上他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实验教育学的性质、方法、研究范围 和任务。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 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德可乐利教学法
实验教育学 儿童中心论
创办生活学校
推进教育实验和教育科学化 推动儿童中心论的传播和 发展
罗素(英)
凯兴斯泰纳(德)
自由民主的教育
劳作教育学
创办皮肯希尔学校
推动劳作学校的发展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一)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 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 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 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 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别强调对农民 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 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
第十七章 新教育运动
主讲:谢志斌
第十七章 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 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 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新教育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 育的“实验室”为特征;“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 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 动逐步走向衰落。
乡村寄宿学校的主要特征
第一,都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设备优良, 有利于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智力和 体力的发展。 第二,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学校 一般采用家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师生拥有自主权,师生关 系、同学关系亲密无间。 第三,把学生的各种活动与学习融为一体,把德育寓于民主 生活之中,。 第四,教学内容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鼓励合作的 团体学习活动,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和 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办学目的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新一代领导人,招收对象仅 限于中上层阶级的子女,规模小,学费昂贵,学校完全独立 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
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项原则,推行儿 童中心的教育目标,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的7项原则
第一,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 童的内在精神力量; 第二,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 第三,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兴趣自由施展; 第四,鼓励儿童自制; 第五,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第六,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 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 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 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此后,在比利时、瑞典、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 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 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使 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 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 以证明其正确性; 4.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 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 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 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学制、课程和教学 方法改革的依据。
进入20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瑞典)、 德可乐利(比利时)和蒙台梭利(意大利)等人。
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 育联盟。
1919年,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 理论原则,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 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的加莱市成立新教 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教育家 雷迪(英) 利茨(德) 德莫林(法) 蒙台梭利(意) 教育思想 全面教育、培养完人 全面均衡发展 重视体育 儿童生命力学说 蒙台梭利方法 教育活动 创办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发起乡村之家运动 创办罗歇斯学校 创办儿童之家
德可乐利(比)
梅伊曼、拉伊(德) 爱伦· 凯(瑞典)
第七,要求儿童尊重他人,并保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 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 二战后,新教育联谊会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 题。这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也意味着新教育运动本身开始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 与“劳作学校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 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 制的国家”。 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①维护 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②向 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 其他国家。
1889年,英国人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该 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创办了 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