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体现论文

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体现论文

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历史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多样化功能,认真落实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学历史教育有
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具特殊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

要完成这一目标就
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
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
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

以史育德,
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
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

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
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
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
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
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
受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
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
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
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
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
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
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
台湾等等。

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
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
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

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
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
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

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

因而,在教
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

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
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
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

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
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
灭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
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
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
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
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

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
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
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
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
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

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
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
育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