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自考考点(手打)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自考考点(手打)

绪论1、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学科,就是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2、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者必须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既要处理研究活动的目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等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等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学科性质: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5、学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1)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能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2)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3)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

6、学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应该如何学习?)1)遵守学习的基本规律;2)加强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准备;3)理论联系实际;4)创造性地学习;第一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的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从本质上看,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业已存在的个中有体系的知识是认识的成果。

2、科学的认识和非科学的认识的区别:1)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非科学的认识多为主观的,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2)科学是一种系统的认识。

非科学的认识多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3)科学是一种精确的认识,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工具的应用。

非科学的认识一般不运用数学工具,也不保证逻辑严密。

3、科学研究: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4、科学研究活动是人们探索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四个本质特征:1)继承性2)创新性3)规范性4)系统性5、学前儿童:0—6、7周岁的儿童;婴儿:0—3周岁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主体性;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3)研究背景的开放性。

8、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内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10、客观性原则1)概念: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2)贯彻要求: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11、系统性原则1)概念: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2)贯彻要求:①把整体性作为基本出发点;②坚持动态性原则。

系统的运动变化遵循的共同规律:整体性规律、有序性规律、动态性规律12、教育性原则1)概念: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者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者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贯彻要求:①研究活动不能给儿童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②研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尽可能考虑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③研究活动应尽量不打乱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

13、伦理性原则1)概念: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2)贯彻要求:①尊重受试者的权利;②研究活动不给被试者造成不恰当的压力;③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

1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Ⅰ按照研究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可分为:1)基础研究:又称为基本理论研究,他是以建立和发展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

如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对幼儿游戏性质和作用的研究等。

2)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特定的实践活动,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教育活动现存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如对幼儿园环境设置的研究、对幼儿玩具使用的研究等。

3)开发研究:以设计和开发方便适用的教育产品为目的的研究。

如教具和幼儿玩具的设计和开发、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等。

Ⅱ根据研究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1)定性研究: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

2)定量研究: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

Ⅲ根据研究的时间取向不同,可分:1)纵向研究:研究者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学前教育中某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如研究“学前班教育对儿童小学学习的影响”2)横向研究:研究者就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比较的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如研究“短期训练对矫正儿童不公正行为的实验研究”Ⅳ根据研究的场所不同,可分:1)实验室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2)现场研究:人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开展的研究。

Ⅴ根据研究对象数量的多少,可分:1)个案研究: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2)成组研究:研究者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选取较多的研究对象组成若干被试组,对被试组中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

(小样本:30以下。

大样本:30以上)1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1)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的时期(19世纪末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1774年,创办“新庄孤儿院”成为教育试验研究方法的开端。

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

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1904年,美国,桑代克,《心理和社会测量理论导论》,将测验法引入教育研究,且专门讨论了“学前儿童测验”问题。

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引入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等。

3)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系统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

1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Ⅰ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运用感官或者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教育活动和学前儿童身心变化及其行为表现进行考察,以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研究者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活动特点和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研究者通过运用标准化的测量量表或自编的测量工具对研究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行为表现进行测量,以此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4)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来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成教育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6)行动研究法: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Ⅱ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1)文字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2)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1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1)研究准备阶段(选择课题——起始环节、研究设计、制定工作计划)2)研究实施阶段(收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结论)3)研究总结阶段(总结研究工作、评价研究工作——最后一个环节)第二章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立1、选择科研课题是科研活动的起始环节,其中心任务是要为具体的研究活动选定一个主题。

2、问题: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和矛盾,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在认识上的不足。

3、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

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4、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课题选择的前提条件。

5、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6、研究工作在内容上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的意义:1)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2)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深入;3)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研究。

7、科研课题的类型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1)理论性课题:基础性研究课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的课题。

①一级课题:对构成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等进行突破性研究的课题。

②二级课题:对学前教育科学中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概念、原理原则进行探索的理论性课题。

如幼儿游戏理论的比较研究③三级课题:对学前教育中的个别概念、原理做出修正或更详细说明的课题。

如幼儿阅读活动的特点的研究2)应用性课题:以改造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体的各种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课题。

①第一级课题:涉及全局的学前教育实际问题。

②第二级课题:探索学前教育的某一方面、某一部门、某一地区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课题。

③第三级课题:在解决教育工作中某些个别的实际问题的课题。

Ⅱ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1)描述性课题:对学前教育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课题,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怎么样”等性质的问题。

如“对入园初期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2)因果性课题: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课题。

如“音乐教育与儿童情感发展关系的研究”、“家长文化程度与幼儿学习能力的关系的研究”3)预测性课题:在认识某些学前教育现象及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发展状况的课题。

如“2020年ⅹⅹ市幼儿园发展的预测研究”8、选择和确立科研课题的意义:1)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善于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常被认为是其研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2)选择和确立科研课题对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有助于研究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9、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1)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