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引言 (1)一、四季自然之美 (1)二、孤独幽怨之美 (3)(一)物哀之美 (3)(二)情之幽怨 (8)三、纤柔细腻之美 (7)(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
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引言村上春树深受战后美国驻军文化与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因此与传统的日本小说创作相比,村上更倾向于西方化的简洁、清爽、流畅的写作风格,一直以来,大多数研究者也都将目光锁定在村上作品中的“美国性”上。
然而,作为一个日本人,村上春树的血液中流淌着日本国的传统,这种埋藏于血肉之中的“基因”必然会在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显现。
我国村上春树作品的译介者林少华先生也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尽管形式明显受到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但骨子里却透露着东方古老的禅意。
”[1]序(4)《挪威的森林》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村上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后现代社会中都市男女的生活,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出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青年人的孤独、虚无与失落,同时,在揭示都市人群精神失落根源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日本审美传统的深厚底蕴。
一、四季自然之美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四季自然之美占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人与自然和谐融洽;日本人热爱自然,顺从自然,与自然交往,与自然对话,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本人对自然、特别是四季的变化、植物的变化有着极其纤细而多彩的感受性”[2](32),川端康成也说过:日本人善于用雪、月、花来表现一年四季各个时令的美,表现山川草木,森罗万象,大自然的一切,乃至人类感情的美。
自古以来,日本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就表现出对四季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
紫式部在其巨著《源氏物语》中充分展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并借以传达了人类的丰富情感,其中作者又以自然物象来表现源氏与众多女性的恋爱纠葛,而这些纠葛又紧紧围绕着一年四季的转换与自然万物的变化得以形成与消解。
日本文学中的“四季自然之美”指的是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的景色和景物之美,虽然在《挪威的森林》中,季节的时间变换并不十分鲜明,随着季节不同而变化的景物描写也并不鲜明,也就是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没有打上十分鲜明的季节的烙印,但是村上春树的景物描写还是饱含着自然之美的意蕴,具有鲜明的传统的审美意识。
村上沿袭了日本作家以景托情的创作手法来突现人物的感情世界。
在他的笔下内心饱含忧郁的人物,总是通过自然景色来诉说自己心中那黯然神伤的情怀。
小说开篇写道:“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
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
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1](1)这段文字中的景物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透露出男主人公忧郁而怅惘的心境,折射出一种无可言语的悲痛,一切的一切“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般” [1](106),哀愁的情绪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清淡而朦胧,又不失韵味。
书中不仅有着大量的风景描写,尤其对于直子疗养的地方“阿美寮”倾注了大量笔墨,这是一个融汇了作者东西方思想的地方。
在《挪威的森林》的开篇,就通过回忆写到了十八年前草地的风景,温馨的细雨、叠青泻翠的山坡、旖旎的薄云、湛蓝的天壁、簌簌低语的叶片、火团样的小鸟等等,展现了一片纯净、广阔、安静的天地景象,这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的、裹着泥土芳香的田园之美。
这种美足以使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苦闷得以慰藉。
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这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愉悦,去重温旧时时光,去追寻美好。
小说真正展现掩藏在深山老林里的、静寂优美的、舒适惬意的阿美寮是在“我”前往阿美寮探望直子的路上。
在颠簸的汽车上,可以欣赏到青青的禾苗、潺潺的流水、袅袅的白烟、狗吠猫眠的景象;在“阿美寮”附近登山,可以看到炫目的鸟儿、多彩的鲜花、嗡嗡的蜜蜂,这些景物,“没有后工业城市的喧闹、繁杂与奢华,只有自然的宁静、纯朴与和谐。
这样美好的环境不仅可以疗治病人的疾病,更让来自都市的‘我’——普通大众的一员,感觉到这里对于心胸的涤荡,让‘我’消除了种种尘俗的冲动和欲望。
”[3]阿美寮简直就是一个与世隔绝、幽静安逸的世外桃源。
在直子给渡边的信中,直子就这样写道:“我们在此静静的生活,避免互相伤害……在这里呆久了,想吃鱼肉的心情渐渐淡薄起来,因为每一样蔬菜都水灵灵的,新嫩可口。
……结果来这里后已胖了三公斤,体重可说是正好……”[1](1)村上“对于‘阿美寮’的描写不仅仅是包含了东方人传统的追求世外桃源、返璞归真的思想,同时它也是都市人为了寻找在城市中可以慰藉心灵的一个场所。
”[4]换言之,小说中的写景不仅是出于日本人对自然的审美习惯,对自然美的热爱,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在工业化、商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人们的主体性日渐消解,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日益虚无,人们渴望在这样的现实之外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之所,来排解心中积聚的痛苦与迷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村上笔下的阿美寮变成了背负种种精神负担的人们的一个可以暂且休息的驿站。
作者在小说中写到作为现代工业社会象征的汽车必须经过一段茂密的森林才能到达阿美寮,这正如传说中的渔人进入桃花源先要经过一段桃花林一样。
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繁杂、远离竞争压力、远离世态炎凉而追求自然本真的世界。
汽车在杉树林中还须行驶很长的一段路,而行驶的路程越长,说明阿美寮与都市的距离则越远,就越符合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
林少华在《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作为作者,较之属于现在和未来的活着的绿子,村上似乎更钟情于过去的死去的直子;较之现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向往尚可偶闻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较之灯红酒绿的高楼大厦,更眷恋家乡往日那片海滩。
”[5](43) 的确,村上执着地追求和向往着自然之美,寻求在自然的博大的胸怀之间,了却种种尘世的繁杂、忧愁。
二、孤独幽怨之美作为日本文学作家,村上也深受传统物哀文学和佛教无常观的影响,他在《挪威的森林》中营造了一种孤独幽怨的氛围,清淡、幽玄地抒发着对人生世相的感悟与体验。
(一)物哀之美“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姜文清这样概括其基本含义:“在日常生活及艺术创造、艺术欣赏中,外在物象和主体内在情感意绪相融合,而生成的‘情趣的世界’,也就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种情态触发、引生的优美纤细哀愁的情感表现。
将这种“物哀兴叹”的情况作一个观念化的表述,也就是将其‘理念化’,即称之为‘物哀’。
” [6](71)物哀,也正是日本文化的基调所在。
而所谓的“物哀美”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观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的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并且,再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这忧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恋等感动的成分。
” [7](85)也就是对生活中的种种——“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会世相和人情世故” [2](102)进行体验和感动,其所展现的是一种恬淡凄清的、景物特征与人物心境交融的美感世界。
物哀这一美学精神在《源氏物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之后,许多作家从中汲取养分,将物哀之美与时代特征结合,创造出具有日本传统审美特色的优秀作品。
如川端康成的作品就继承了物哀这一传统,在他的100多篇小说中,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为基调,展现出一种朦胧的、内在的、感觉的物哀色彩。
我们打开村上这部作品,扉页上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使得全篇笼罩上了一层哀愁与忧伤,不自觉地勾起读者的一丝感伤的情怀。
《挪威的森林》中的景物描写也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将人物的内心和景物特征联系在一起,表现一丝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忧伤,让全篇的文字弥散在哀婉凄清的情调中。
上文提到村上笔下的人物内心总饱含忧郁,总是通过窗外的景色来诉说自己心中那黯然神伤的情怀。
例如:“望着已经春意盎然的庭园,园里有株古樱,花开得几近盛开怒放。
微风轻拂,光影斑驳,而花色却异常黯然。
”[1](292)“我”在收到玲子写来的关于直子病情正逐渐恶化的信件后,看见屋外这些本来是“盛开怒放”的樱花,可是由于直子令人忧心的病情,在“我”眼中就变成“黯然”的了。
当晚“我”再次独坐在院子里,“在我眼里,春夜里的樱花,宛如从开裂的皮肤中鼓胀出来的烂肉,整个院子都充满烂肉那甜腻而沉闷的腐臭气味。
我转而想起直子的裸体。
直子娇美的裸体横陈在夜色之中,无数植物的嫩芽从其肌肤中争相萌出,在天外来风的吹拂下,鲜绿的幼芽轻轻摇颤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