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Its Development in China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学生姓名:肖殷洪主题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一、引言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
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
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
[1](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类是从市场结构寻求有效竞争,即“市场结构基准”;另一类是从市场绩效判断有效竞争,即“市场绩效基准”。
20世纪40~60年代,梅森的弟子贝恩在市场结构中首次引入“进入壁垒”的概念。
贝恩(1959)认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应该主要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几个寡头控制;另外还要看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如何,是否太高而限制了新厂商的进入。
这就是从市场结构推断竞争效果的“结构—绩效”范式。
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是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吸收和发展了贝恩的观点,在研究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基础上,加入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谢勒认为,市场结构首先决定市场行为,继而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2]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集中表现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
2.新产业组织学派从1970年至今,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所谓“新的产业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鲍莫尔等人。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较之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有许多新颖独到之处:(1)强调市场行为而非哈佛学派那样强调市场结构,将市场结构视为内生变量,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和市场行为视作外生变量,彼此之间不存在反馈线路,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2)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3)引入博弈论,用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来研究企业行为。
新产业组织理论除了在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上对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有所突破以外,还对一些具体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例如,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有所创新;将产品差别通过模型进一步细分为垂直产品差别和水平产品差别两种;用古诺的双头垄断模型重新考察了进入壁垒问题,认为已有企业所拥有的优势依赖于它们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且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它们能承受的沉没成本密切相关;用博弈论研究不确定性问题以及不确定条件下厂商的竞争问题;提出了可竞争性理论。
(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1.芝加哥学派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以芝加哥大学教授施蒂格勒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们,在对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分析和与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自己的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公共政策主张。
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的主要贡献是: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会发生;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认为凡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认为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垒之一;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为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只要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就能达到最佳竞争程度。
在芝加哥学派中,德姆塞茨也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在1973年出版了《市场集中研究》一书,实证研究了获利能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认为流行的“集中—合谋—垄断—利润”的寡头垄断理论忽视了实际的和潜在的市场进入问题。
他认为高利润反映的是优异的经济成效而不是垄断力量的实施。
[3]2.新制度学派第二支非主流的产业组织学派是新制度学派。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流派”。
[4]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研究企业“黑箱”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新制度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性活动,从而保障分工和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达到最优。
新制度学派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分析研究制度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认为不同的制度下,市场结构各不相同,产权制度不同,交易成本也是有差别的,因而市场绩效也就不同了。
3.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是七十年代后期在与哈佛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又一个颇具影响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
新奥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
新奥学派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认为市场不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因信息不完全而造成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新奥学派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
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
新奥学派与其它学派相比,有其独特的观点:认为唯一成为进入壁垒的是政府的进入管制政策和行政垄断;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即新产品、技术的引入)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产品差别化实际上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5](三)对以上理论学派观点的简要评论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SCP 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
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特点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强调对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斯均衡以及标准的竞争理论仍是有效的,强调“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象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新制度学派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来考察市场和政府干预的作用,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用另一种理论视角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新奥地利学派把企业合并看作是促进市场调整的一个手段,是淘汰低效率的企业的过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其主张以完全自由的市场来获得充分的竞争,全面否定反垄断、管制政策的必要性,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也是新奥地利学派的局限性。
可以说,自70年代以来,博弈论和产业经济学是相得益彰的。
今天,博弈理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标准分析工具和统一的方法论,博弈论已经基本上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运用博弈论的最新成果,借助古诺均衡、纳什均衡、伯川德均衡等观念,通过潜在竞争者进入与不进入的比较分析,在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制度与行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政府制定反垄断、保护竞争政策以及政策效果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组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初期受日本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较大。
从总体上说,在中国,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产业经济学主流接轨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至今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中国的经济学者在借鉴世界各国产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
根据时代背景及研究特点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第三阶段从2001年加入WTO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