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2)

论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2)

件说。
此主义认为胎儿原则上无权利能力.但在若干例外情形下视为有权 利能力,这里的例外情形一般指纯受益的情形。<法国民法典>第906 条规定:“仅需在生前赠与之时已经受孕的胎儿,即有能力接受生前赠 与。在立遗嘱人死亡时已经受孕的胎儿,有按照遗嘱接受遗产的能力。 但是,仅在婴儿出生时是生存者,赠与或遗嘱始产生效力。” 3.1.3绝对主义 即绝对否认胎儿地民事主体地位。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自 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依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我 国属于此立法模式的典型。
出版社.1998.
[5】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中国检祭出版社,1996. [6】[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上楼第237页)但尚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1)财会[2009]8号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以下简 称“固定资产准则”)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固定资产准则。企 业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 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安全资产也属于 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准则.应在安全资产使用寿命内,根据其使用情 况计提折旧,而不是在形成或购置固定资产时一次性计提折旧。因此. 笔者建议在固定资产准则中明确安全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2)安全生产费用支出大于专项储备的会计处理。实务中.新建企 业当期发生了安全生产费用,但其专项储备为零或远远小于安全支出。 在上述情况下,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财会[2009]8号没有作出规定。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害,如出生后婴儿身体内部机能的障碍或精神上的损害。一般的侵权行 为,在行为发生后损害结果即可认定,即使不能立刻认定,间隔的时间也 不会太长。但针对胎儿的侵权行为,其损害结果多数须等到胎儿出生后
方能认定,甚至须等上十几年方能认定,如美国的辛德尔V.阿伯特化学
厂损害赔偿案。 4.2.3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与一般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相同。此类侵权行为的成立亦要求违法 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由于侵害胎儿权益的行为与损害
参考文献:
[1 J杨立新.民商法前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美】斯坦P,尚德J.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1问题的提出
市民贾某怀有身孕,某日因乘坐的车与前方车辆相撞而受伤。经鉴
定:贾某受伤后服用的药物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贾某生下孩
子后,向法院起诉,请求被告赔偿其医疗费、伤残补助费及对胎儿的伤害
费等,共计20万元…。
这是我国第一起侵害胎儿权益的案件,引起了学界对此类问题的激 烈讨论。“如果认为一个婴儿在出生后没有任何因出生之前的伤害提出 诉讼的权利.那么。就会使他遭受不可弥补的错误伤害[引。”
于此,各国以不同的立法模式对胎儿权益进行了特殊保护。在中国民法典制定之际,中国应一改过去在胎儿权益保护上落后的局面,采总括保护主 义,赋予胎儿民事主体地位,建立起完善的胎儿权益保障制度。
【关键词】胎儿;民事权利能力;总括保护主义i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I)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243—02 实源自生命法益保护说,两者在实践中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即在对于人 身权和法益的定义仍尚未统一的今日。试问在如此有争议的权利基础上 延伸出的“权益”概念又如何能得到精准的范围划定和准确有利的保 障?最后。。企业分立”说则有着更为致命的漏洞。回溯民法的发展历 程,将法人纳入民事主体的范围,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并远晚于对 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的承认。可以说,与自然人民事制度相比,法人的 民事制度还是一个新生的产物。胎儿权益属于自然人民事制度的范踌, 显然没有必要借鉴一个未完全成熟的制度。 而相比之下,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的学说显然更具备说服力。对 于“为胎儿增设义务,胎儿无法履行”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所 谓义务包括两个方面,除作为的义务还有不作为的义务。胎儿虽无法承 担前者,但对于不作为之义务完全能承受。因此。笔者认为应赋予胎儿 以民事权幂U能力,使得胎儿的法律地位得到彻底的确认。
作者简介:施静(1988一),江苏常州人,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万方数据
行法律中将找不到依据。
3.4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要求被告承担其抚养费用。
4.2侵害胎儿权益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4.2.1存在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应在坚持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理 论基础上.选择总括保护主义的立法模式。绝对主义这一模式在我国实 行过程中已因无法充分保障胎儿权益而造成诸多问题,因此最为不可 取。个别主义采取列举的方式。在特定事项上有针对性地对胎儿进行保 护,范围清楚明确。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立法者无法预见 的诉讼将接连发生,列举方式适用的局限性和不周延性将增加法律适用 者的困扰,此时,不停地增设规定只会显得繁琐和无序。总括保护主义 则以权利能力为基点,对胎儿的权益保障有力而周延。
3.1.2个别保护主义
对于胎儿保护的理论基础。学术界一向存在较大分歧。究其实质。
在于是否应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
2.2.1不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 此类学者认为.若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虽从此具备充分依据保 障其权益,但却又为其增设了民事义务。然就胎儿而言,作为尚未出生 的生命体,客观上与母体紧密相连,其生存需母体营养的供给。因而在客 观上不可能履行其义务。同时。承认胎儿的权利能力也与“自然人的民 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传统民法理论相悖。 具体而言,这一派学者的学说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命法益保护说。德国学者Planck主张,“此等生命法益本身 并非权利”,“生命法益系先于法律而存在,系人性之表现与自然创造的 一部。生命所表现者,系生物自体之本质,生物自体因此而获取其内容, 任何人对生命法益均享有权利,故得主张不受任何妨害或阻碍。任何对 人类自然生长之妨碍或剥夺,皆构成对生命法益之侵害。所谓对健康之 侵害。即系对生命发展过程之妨碍【4】。” (2)人身权延伸保护说。我国法学家杨立新先生提出了此学说。 他认为,作为对自然人人格权保护的补充。对于其诞生前或消灭后所依 法享有的人格法益,也应给予延伸的民法保护。法益由先期人格法益和 延续人格法益构成,它与人格权利互相衔接,统一构成自然人完整的人 格权利[引。其中,先期人格法益即是我们这里谈及的胎儿应受民法保 护的权益。 2.2.2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 这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唯有赋予其权利能力。胎儿利益才具备受保 护的法律像据。笔者较为赞同赋予胎儿权利能力学说中的法定解除条
2009年9月 (总第105期)
大众商务
Popular Business
No.9。2009
(Cumulatively,NO.105)
论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
施静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1 120)
【}膏
要】传统民法认为,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因而否认其民事主体地位。但这一理论随着现代民法的发展,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漏洞。有鉴
3.3我国现行立法
大陆现行的民事立法通过<民法通则)第9条的规定。明确否认胎儿 的民事主体地位。仅有<继承法)第28条是目前我国大陆立法中唯一 明确对胎儿权益保护的规定。并且保护的范围也仅涉及继承领域。可 见,若胎儿对其受孕过程中受到的损害在出生后行使请求权,在我国现
在不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的学说中,首先,生命法益保护说存在 不合理之处。在自然法学式微的今日,以。自然~创造”之词欲施加与 人定法律相同的威力于世人,未免力量不足。其次,人身权延伸保护说
对胎儿生命权的侵害包括违法的作为和违法的不作为。违法的作
为包括丽类:一是直接侵害,加害入主观上故意欲置胎儿于死地,直接通
过加害母体与胎儿死亡联系最密切的身体部位造成母体受伤或死亡导
致胎儿死亡的后果;二是间接侵害,加害人直接对母体施加不法行为,间
接导致胎儿死亡。违法的不作为是本有义务对母体中的胎儿履行责任。 而故意或过失未予履行而致使胎儿死亡的法律行为。侵害行为表现的 不同形式,并不影响其本身属侵权行为的性质。 4.2.2造成损害结果
结果上的时间差异,判断因果关系除了医学上的技术性外,还具有一定
复杂性。 4.2.4对于行为入主观要件的特别说明 要特别注意的是。行为人主观上过错并非是所有此类侵权行为的构 成要件。一般而言.与其他侵权行为类似,侵权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同 样适用于侵害胎儿权益的案件中。但在法律规定的特别条件下,无过错 也呵以构成侵权。如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等无过错原则适用的场合。此 外,行为人间接侵害胎儿权益时.侵权行为的成立也无对主观上存在过 错的要求。如第二三入侵害母体身体健康权时,虽不知其是否有孕,但侵 害行为只要造成对胎儿影响,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侵害行为必须导致胎儿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主要表现为健康上的损
4对在我国增设胎儿权益保护制度的构想
4.1明确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
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权利,对胎儿民事权利的确定 不仅要契合全面保障胎儿权益的立法意图。也要与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 统相适应。笔者认为,应为胎儿设置以下权利。 4.1.1继承权 继承权是胎儿基于特定的身份关系所享有的遗产继承的权利。各 国立法例大多规定胎儿出生前遗产不得分割。我国《继承法》第28条, 虽涉及了对胎儿继承利益的保护。但并未赢接承认胎儿的继承权。若按 现行我国《继承法》的处理方法,即为胎儿保留“特留份”,在某种程度上 减少了可供分配的遗产数额:若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特留份”由被继承 人的继承人继承,再次进行分配,分配费用的增加必然导致可供分配遗 产数额的减少。有鉴于此,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法律规定,在继承开始 时。继承人中有尚未出生的胎儿时。遗产分割应在胎儿出生后方可进行。 4.1.2纯利益的获得权 胎儿虽然尚未出生。但基于种种原因也有可能成为赠与。遗赠等行 为的对象或保险的受益人。对于该种对胎儿本人有利又不损害他人合 法权益的利益,胎儿也有权取得。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赋于胎 儿纯利益的获得权,包括受遗赠和受赠与的权利,具体的适用规则。可以 比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相关规定。 4.1.3健康权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等 人体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胎儿的健康权是指其孕育期间所享 有的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的权利。由于胎儿在孕育过程中的生理特性。 决定了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因而对其出生前受到的侵害应予 救济已是民法学界达成的共识。 4.1.4受抚养权 受抚养权是指胎儿出生后接受抚养入爱护教育的权利。目前许多 国家立法均不同程度的保障了胎儿出生后应享有受抚养的权利。我国 法律目前未有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已走在立法的前面。在黄学琼。黄 卫诉四川希旅游乐城公司一案中。人民法院审理认为。黄卫作为死者亲 生女儿,其在事件发生时虽未出生,但也应视为死者生前抚养的人。有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