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原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原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原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11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同时出口也有所增加。

中国2011年的净进口额为801亿美元,而美国的净出口为310亿美元。

中国食品和饮料进口额从2010年的1083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47亿美元,增长34%。

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长25%,达到646亿美元,超过加拿大,居世界第六位。

业内从事大宗商品研究的机构表示,不管是大米、小麦还是大豆,中国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且只会越来越大,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无法生产足够的农产品。

以下是国内外相关结构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的统计和预测。

玉米:国际农产品交易商表示,中国的玉米年进口量可能会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间的100万吨增加到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的500万吨以上。

到2015年,年进口量更是可能会超过1000万吨。

大豆:在金砖四国中,巴西是全球的大豆第二大生产和出口国,2011年出口的大豆近三分之二输往中国。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在截至9月30日的销售年度,中国的大
豆进口将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达到5800万吨,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60%。

大米: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1年大米进口比2010年增长58%,糖的进口增长65%。

美国农业部预测,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同比增长将超过4.5倍,达到创纪录的260万吨。

这将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

预计尼日利亚今年将进口320万吨大米。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很多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如今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国内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是推高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需求的根本原因。

经济增长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有些高收入人群,越来越讲究吃喝的质量、营养的搭配和食品的健康,对于国内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技术和质量缺乏信心,尤其是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国民消费中的不定时炸弹,人们只要有经济能力,就必定将可支配收入布局在食品的安全和质素上。

比如,近几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也是大米的净进口国,主要进口香米等高质量稻米,以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要。

第二,饮食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谷物食品消
费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豆类和奶类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肉食消费量直线上升,居民中各种“富贵病”明显上升,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逐年增多。

有关数据表明,每生产一公斤肉就要消耗10公斤的植物蛋白。

因此,肉食在膳食结构中占比越高,所需的粮食就成倍地增长。

第三,城市化的进程
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

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花在食品上的钱比农村居民多了大约270%。

中国研究膳食结构的报告指出,城市居民谷类及根茎类消费量明显低于农村,而动物性食物、糖、坚果及油籽、蔬菜水果的消费量远远高于农村。

收入最高的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城市人群平均每标准人日的谷类食物消费量均在400g以下,动物性食物均在200g以上,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均已超过膳食能量的30%。

因此通俗来说,城市人口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变化产生的后果就是多了几亿吃肉的城市人。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要消费更多的猪肉、鸡肉和牛肉,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玉米来饲养全国的4.77亿头猪。

而中国要想满足国内的猪肉需求,还需要再多养6000万头猪。

而中国更愿意进口未加工的农产品来饲养牲畜,而不是进口加工过的农产品。

第四,耕地资源的减少
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耕地资源的减少,农业直接从业人员降低。

中国要依靠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难度可想而知。

第五,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
这点无须赘述。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资源匮乏,农业技术水平低,诸如此类,导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速度不快,使得粮食自给自足的平稳局面受到威胁。

相关主题